江南游报 数字报纸


00016版:舌尖之旅

  为什么?因为单纯的饮食电影,在传统电影人的观念里,不应该呈现——大时代的人们有大时代的历史观:饮食是配角,只有时代里的人物,才是主角。

  二战之后,世界各国的人们普遍还没有从战争的创伤记忆中恢复,这个时期无论是电影还是小说,人物关系一定是主角,各种生离死别、悲欢离合;之后是冷战时代,更加是阴影式的生存,人们依然不能放纵自己把食物当成银幕主角——张爱玲写小说《秧歌》,里面大段关于食物的描写,而且都很具体,但是只看到饥饿,胡适便敏感地看到了这点。

  在冷战的威胁消失之后,人们终于恢复到一个表面无重力的世界环境中——突然,美食剧横空出现了。

  美食剧的出现是颠覆性的,也就是人物故事和人物关系成为了配角,食物才是主角。回到我们前面说的历史背景,冷战结束,人类生活的重心都放在了民生发展上,无论是欧洲还是亚洲,这时候,很多有重大历史感的人物或故事反而变得虚空不真实,真实的是身边的东西。一粥一饭,突然以不可思议的方式变得无比重要,人们需要从日常中获取滋养,获得快乐。

  因为大的资本化的生产体系并未改变,多数人还是在朝九晚五地上班、工作,还在和老板斗智斗勇、和恋人吵架、和父母生气,但生活已经不需要你成为英雄,也不需要你去探险,职场阴谋已经是最大的灾难了,这时候,吃突然就变得无比重要。

  早餐吃什么?不仅仅讲究营养学、摆盘好看,而是需要在日常中来点变化,尤其是在刻意演出的社交媒体里,比如今天去吃一碗苏州琼琳阁的蜜汁火方面,明天在温州来碗鱼丸汤,都会引发赞美。如果不能出游,那么今天早上吃粢饭,明早寻觅另一个街区的馄饨,同样也显得自己卓尔不群——食物让平静的生活有了动态的光影,这时候,美食就成为主角了。

  印象中的美食剧潮流,来自日本。

  这个东瀛的邻居,素来讲究食物的铺陈、食材的季节更迭、传承的重要性,还有匠心独具的烹饪——本来这些都是中国大地长期保留的传统,可是因为战争和改朝换代过于频繁,在中国,这些已经被归结为小道,而隐藏在角落之中。倒是邻居岛国,刻意地把这些纳入了生活,遇到机缘,便迅速复活了,使不再有历史包袱的人们找到了新依托。

  印象最深的就是《小森林》里的女主角的话语了,比如插秧的时候,那些飞翔的秧苗,会让我们日后吃的米有种不同的感觉——因为孩子时代就是飞的呀——简直玄妙,但是这玄妙有基础。

  之后印象最深的,是《深夜食堂》。严格地说,《深夜食堂》并不是完全的美食剧,重点还是人物关系,每种人物在深夜流离失所,歌女、陪酒女郎、骗子、失恋的大叔、幼稚的萝莉,都有一个深夜哭泣的理由,这里面,食物是治愈品、是药、是灵感和希望,尽管里面的食物也偏于简单,有时候简单得简直会想到吃起来无滋味,可是还是那么诱人。

  《大川端侦探社》里面的黑社会老大生病,濒临死亡前,最想吃的,是一味撒满味精的馄饨汤。这个短片让人笑点满满,表面是看人生故事,可是里面依次亮相的各种馄饨:街角著名店、美食达人、米其林厨师,包括最终出现的已经关门的小店料理长。

  最后还是敌不过一把味精,而且是大把。这编导,一定对美食有恶意,所以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真正的完整的美食剧的问世,还是《孤独的美食家》,说这个之前,先说说中国的小说《美食家》,中国苏州的陆文夫先生表面写美食,其实重点还是人物沉浮,美食只是精致配菜,再好的一碗面,都比不上男主角吃饱了就进澡堂按摩的细节。这是上一个时代的美食小说,古典时代的好文章。

  但是《孤独的美食家》完全不同,我们知道主角的性格和职业,可是再往里走,就没有了,他只是个人格化的美食侦探,走街串巷,不断地接触各种奇异美妙的食物,有时候,仅仅是一碗加了炸豆腐汤的拌饭,也能被他吃出其中的心意美味,这是真正的美食剧,抛弃了一切外在,回到美食本身的美食剧。

  特别喜欢这种单纯。因为单纯才有无限可能。可以从一个车站到另一个乡镇,也可以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国度,因为食物的千变万化,倒是远比不变的男女关系要值得说。

  《孤独的美食家》的漫画作者不久前去世,已经年纪很大,我最好奇的是,老人家是如何抛下了早期古典主义的影响和拘束,集中心力去创作单纯美食漫画的呢?也许是因为漫画这种形式的影响,拍成剧集后,更加好看,五郎每一口下去,都被食物一点点地感动——不再是乡愁,不再是技术,也不再是复杂的人际关系,食物就是食物,带给你元气的食物。

  饮食是配角,只有时代里的人物,才是主角


江南游报 舌尖之旅 00016 2018-09-13 江南游报2018-09-1300012;江南游报2018-09-1300013;江南游报2018-09-1300011 2 2018年09月13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