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大寒时节的广东街头,冷不及北方的“千里冰封”,也不及江南的“寒色青苍”,岭南的民谚说:“大寒大寒,无风自寒”,也许这种冷是冷在人们的意识当中。旧时大寒这天,广东人会上街争相购买芝麻秸,等到除夕用来踩碎,所以这一天也很具“驱凶迎祥”的意味。
广东人最讲究食补,据说,吃过糯米饭,一冬不怕冷。
大寒这天,“老广”们会起个大早,蒸一家人的糯米饭,因为传统上糯米饭应该早上吃。如果是纯糯米饭,难免会太糯,而没有口感,所以还要加些没有黏性的“沾米”……再看掌厨的身边,那花样繁多的配菜、配料,才真让人心服口服。
糯米饭里最普通也是最不普通的,就是“有味糯米饭”。所谓“有味”,指咸鲜的味道,糯米本身甘甜,搭配咸鲜,就怎么吃都不会腻了。
“有味糯米饭”的煮法,并不复杂。按照美食古籍《食经》的记载,其制作关键在于各样配料的火候要掌握得当。如果想借用元贝、海米的鲜味,得首先将这两样滚汤,再用滚好的汤来煮饭。如此一来,不但饭里有元贝和海米的味道,饭熟的时候,元贝和海米也刚刚够火候。处理腊肠一类的,则要等饭里的水分差不多煮干,饭的表面生出鸽眼大小的洞时才下锅,当饭煮熟了,腊肠也恰恰蒸熟,味道方是最佳。
还有制作“鲤鱼糯米饭”或者“鲤鱼酿糯米”的,现在全国的中餐厅似乎都能见得到,但以前在南岭以北很少吃得到。烹饪时,必先要有两杯“双蒸酒”、几片姜和糯米一起拌匀,然后再去与鲤鱼同炊。据说这种饭的热性最大,年轻小伙子吃不得,吃了是一定会流鼻血的。如此美食,对抗大寒当然不在话下。
而不少两广人民都“不接受反驳”地以为,糯米饭里最好吃的,是“生炒糯米饭”。
这种流行于岭南各地和港澳地区的美食,做起来极为不易。要生糯米下锅,一边炒、一边下猪油、上汤、上水,还要一边焖、一边煽。看恰当的时候,加入各式肉蔬配料,直至完全炒熟。这样一碟饭,有经验的厨师,至少要不间断地炒30分钟以上,考量的不仅是厨艺,还有厨师的心思。香喷喷的生炒糯米饭,不只饭粒味道甘美,还非常爽滑,调味复杂,但又有条不紊。有偷懒的掌厨,先将米炊熟再炒,结果大失味道。即使不是老广,有机会一定也要吃一吃,保证一吃不忘。
大寒至寒,然而,在这冻掉下巴的数九寒天里,却能看到一幅又一幅温暖的画面,由五花八门的糯米美食,酿出怀旧的味道与乡情。
又想起一句俗谚来:“大寒到顶点,日后天渐暖。”大寒再冷,也不过是强弩之末,吃罢驱寒饭,转眼是春天。
南下糯米的真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