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游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文明旅游

赴古徽州研学旅行

  【文旅观察·专家评】

  赴古徽州研学旅行

  ◎陈丹云(浙江中旅知行国际旅游有限公司 总经理)

  张杭美(浙江中旅知行研学文化中心 经理)

  案例背景:

  徽州,一个沧桑古朴的名字。

  它与一座座白墙黑瓦的小镇、一代代闯荡天下的徽商、一件件雕龙刻凤的文房四宝一起,构成了一副悠远、宁静、深厚的水墨画卷,透着浓浓的墨香和淡泊超然的人生态度。然而,对于徽州文化孩子们是懵懂的,或一无所知的。所以,一次特殊的研学旅行就这样开始了。

  2018年的9月,浙江中旅知行研学文化中心接受了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局的委托,为浙江省研学活动试点启动仪式开发了古徽州-非遗文化研学课程,并带领来自辖区内多所学校的30名学生,由启动仪式现场出发,奔赴徽州。

  该研学课程,融合历史、物理、思想品德等学科内容,通过参观考察、动手体验、人物访谈、小组探讨等多种形式逐一展开。学生们通过聆听徽州名人的励志故事,以及赏古建筑、学黄梅戏、品徽菜和观徽州传统工艺,从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温暖底色。古徽州那些曾经的人、事、物虽已渐行渐远,但那些深藏于民间的人文印记依旧栩栩如生。出发前,我们特别要求学生们提前阅读如《皖南古村落》、《中国文房四宝》、《胡雪岩》与《陶行知传》等徽文化相关的书籍,以便实地探访时有一个更为深刻的理解。

  出发离开杭州已是上午9点,车上,研学辅导员给孩子们解说了此次研学课程的内容,考虑到3个半小时的车程或许会让孩子们觉得枯燥,辅导员们便特别设置了游戏环节。趣味的互动环节瞬间拉近了孩子们的距离,原本陌生的彼此一下热络了起来。虽然,抵达古徽州府所在地歙县时恰逢大雨,但孩子们在穿上备用雨披后兴致依旧不减,大家参观了徽州古城,还学习了黄梅戏民谣。考虑到9月末的徽州已是秋意凉凉,研学辅导员便预先联系了餐厅为孩子们熬制姜汤祛寒,并叮嘱姜得先炒再熬以祛其辛辣味。用餐前,看着每个孩子都喝上了热腾腾的姜汤,辅导员们才稍感安心……除了每次用餐后提醒孩子们在自己的水壶里灌上温水;临睡前用耳温枪读取每个孩子的体温并实时发布至家长群;每天临睡前,家长们除了能实时了解孩子的身体情况,还会贴心地收到一段自己孩子的睡前问候视频。这些瞬间,仅仅是此次研学之旅的一小部分。也正因这些瞬间,让父母们觉得放心又暖心。

  次日,孩子们在辅导员的带领下走访了黟县西递。西递,被称为“桃花源里人家”。《桃花源记》里的那个“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鸡犬相闻、黄发垂髫”的意境之地指的便是这里。踏上这片土地便会不由地让人想到那一句“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谁说徽州无梦,大家风尘仆仆地来到这里,不就是让孩子们领略一下徽州文化的“梦”吗?在青石板铺就的老街,孩子们用欢快的步调踏响了那个古老的梦,一双双稚嫩的小手时而触碰青锈门环,时而用探究的眼神打量着繁杂的图腾……文化,在那些稚嫩却热烈地讨论声里,在一个个疑问与好奇间,开始传承。

  回程的车厢内,显然比来时安静了许多,此时,孩子们才感疲惫,睡意袭来,呼呼睡去,脸上却依旧挂着甜甜的笑。

  梦里,又回到徽州,回到了那一生痴绝处……

  专家评析:

  2014年4月19日,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司长王定华在第十二届全国基础教育学校论坛上发表了题为《我国基础教育新形势与蒲公英行动计划》的主题演讲。会上,他首先阐明了研学旅行的定义:学生集体参加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校外参观体验实践活动。研学旅行既非单纯的旅游,也非纯粹的学习,可以说,它为青少年搭建了一座理论通向实践的桥梁;为了解中华文化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实现既满足学生在研学过程中的愉悦体验,又最大化地凸显那些依托在体验之下的教育意义呢?

  首先,要保证孩子们能亲自进行体验,也要保证体验项目的潜在教育意义,如此,方能让孩子在寓教于乐间体会到研和学的真正价值!这是普通旅行团不具备的;其次,研学中心派出的研学辅导员,能否真正给予学生以人文关怀?案例中的“姜汤”、“耳温枪”、“睡前问候视频”等小片段皆是人文关怀的具体体现;再则,既是研学,那么作为研学之旅的辅导员,具体一定量的知识储备和专业素养是极为重要的,行前更应对相关内容有一个必要的了解与掌握,以求让研学之旅更具针对性与专业性。以案例中“学生们在出发前阅读相关书籍的步骤”,研学辅导员们应是先行完成了的。


江南游报 文明旅游 00004 赴古徽州研学旅行 2019-03-07 江南游报2019-03-0700012;江南游报2019-03-0700013;江南游报2019-03-0700014;江南游报2019-03-0700015;江南游报2019-03-0700016 2 2019年03月07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