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天津是一座临海的港口城市,紧邻北京,环抱渤海,旧称“天津卫”,在天津早就有九河下梢之说。特别是自金朝建都北京后,这里逐渐成为了漕运的枢纽,“舟车商贾之所萃集,五方人民之所杂处”。因此,天津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汇集了八方来客,也带来了八方美食,天津得以汲取南北各地的技艺,汇集众多的行家高手,形成了具有独特风味的天津特色小吃。
几百年前,山东的商船沿着运河来到天津,一起带来了山东人的大煎饼,几经演变,山东人的大煎饼适应了天津大众的口味,最终成为天津独有的、别具风味的名食——煎饼馃子。在天津从早点开始,就可以享受到这有着独特风味的天津小吃。《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老先生写过一篇《煎饼赋》,里面也记载了煎饼的一些起源和踪迹。
天津锅巴菜同煎饼一样,皆风行津门不衰。锅巴菜在口语中称为“嘎巴菜”,它也是用煎饼制作的,把煎饼切成菱形的长条,用打好的卤来蘸着吃。锅巴菜,一要煎饼摊得薄,二要打卤用洗面筋洗出来的浆粉。煎饼馃子和锅巴菜都是热吃的,夏天也如此,他们都是以绿豆为主料,佐以小米,能解毒清热,开胃健脾,有益健康,百吃不厌。
犄角旮旯寻津味
在水上,天津地处渤海腹地、海河下游,水网密布,来自北塘的鱼虾、七里海的螃蟹,组成了天津鲜嫩美味的水产;在陆上,天津位于东北通往京冀鲁苏等省市的陆路交通要冲,汇聚了八方来客和万千食材,各地名厨纷至沓来,助长了天津人食不厌精的生活习惯。
有一种说法,天津人的早点其实从凌晨4点多就开始了,早点摊的摊主们生炉子、热油、和面、打卤……5点半刚过,第一批吃早点的吃主儿便纷至沓来,6点半过后,差不多开始进入高峰期,上班族、学生族都来“报到”啦。
比起南方早茶那种精致,更多的是粗糙中带点“草根”情结,“草根”之中又是对细节的“肆横”劲。天津有一条汇聚着各种小吃,各家酒楼饭店的美食城堡——食品街。一到节假日,就会被慕名前来的外地食客挤满,外地人来这体验老天津的味道,本地人在这享受自家的财富。在食品街街口就可以看见龙嘴大铜壶冲出来的茶汤,它吸引着过往的游人。人们来到摊上喝上一碗热热乎乎香甜味美的茶汤也是一种很好的享受。传说当年明朝的皇帝朱棣,还曾用茶汤来大宴群臣,没想到现在的民间小吃当年还是宫廷御宴,足可见其身份的不凡。其中位于食品街上的清真国有老店,依旧保留着旧时的传统,最能体现国有老店的一点就是还要用钱来换票才能购买。虽然就餐环境很嘈杂,但很容易让人怀念起当年的大学食堂,但要的就是这种市井的味道。热闹的人潮,热乎乎的早点,这才是一天好生活的开始。
而在满天红,最需要有排队耐心的就是煎饼馃子和炸糕。两个鸡蛋的煎饼馃子在这要卖五块钱一个,基本上是市价的两倍,但每天排队的人还是络绎不绝。分量足,薄脆够大,绿豆面的煎饼更香更有韧劲,别的地方还真吃不到这种味道。炸糕是绝对的外焦,很脆生,油度和黏度都恰到好处,豆馅甜而不腻,一般去晚了就买不到了。满天红美食园的早点品种十分齐全,号称老天津卫的早点博览会。面茶,地道的老味。招牌锅巴菜更是几乎每桌必点,其实就是煎饼馃子外面摊的面皮,摊糊了,切成细条,再拌上卤汁,但别有一番风味,两块钱一碗就能吃个饱。
九河下梢水陆通衢,不能亏了这张嘴
天津人爱吃会吃,不仅体现在大名鼎鼎的中西餐厅,也体现在街头巷尾的各种小吃中,天津有三绝:一是狗不理,二是桂发祥,这三就是耳朵眼了。其中狗不理包子无疑是一块金字大招牌,招得南来北往走东串西之客,一有机会路过天津,就一定要吃一顿包子,狗不理包子讲究馅要用肉丁水馅,皮要用半发酵的面,而且掐出来的包子褶花要匀称,每个包子的褶不少于十五六个。
据说当年袁世凯在天津操练新军的时候,还将狗不理包子带入宫中,敬献给慈禧太后,吃完包子,她特别高兴,说道:“山中走兽云牛燕,腹地牛羊海底鲜,不及狗不理香矣,食之常寿也”。于是,狗不理名声大振。现在的狗不理包子秉承传统工艺,开拓创新,已经成为名扬海外的驰名品牌,而“狗不理”也成了中国著名商标。此外在天津用小吃做礼品,来馈赠国外或外地的朋友应该首推十八街大麻花了。它的保存期限长,口感酥脆,味道香甜,难怪位列天津小吃三绝之一。
现在的十八街麻花已经发展成为大批量机械化生产了,运用现代化电脑控制机械流水线进行生产,代替原来的手工制作。现在的十八街麻花从样式口味上可以说是品种繁多,口味齐全,许多来天津的外地游客临走的时候,都会买上几盒带回去,送给亲友一同享受。
耳朵眼可不是炸糕的大小,而是由于当年创始人“炸糕刘”刘万春在北门外窄小的耳朵眼胡同出口处常年以卖炸糕谋生并逐渐形成独特风格,所以被戏称为耳朵眼炸糕。耳朵眼的炸糕火候适当,既不焦糊也不跑馅,出锅后厚薄均匀,呈金黄色,而且炸的个儿大,做到“高发”,也有祝福顾客高开发财的吉祥之意。这种炸糕吃到嘴里外焦里嫩,香甜酥脆,深得天津人的喜爱。现如今的耳朵眼炸糕店不但继承传统销售炸糕,而且还制作各种样式口味俱佳的米糕点心让顾客享受到了更多的口味。天津人对小吃可以说是充满了喜爱,人们在逛街的时候看到那热乎乎的糖炒栗子,香甜的糖堆以及其他各色的小吃都会买上一些来满足一下自己食欲大开的胃口。
如今,经过了六百年的风雨,天津的小吃已经形成了一种文化,一种代表着天津特色的饮食文化。尽管,随着开放程度的提高,人们交流的日益频繁,如今城市之间的饮食差异变得越来越模糊,口味上也越来越趋同,但通过早年积累下来的特色小吃和食品,留住了我们对生命历程的记忆和对所住城市的印象,它的滋味不仅在嘴上更在脑子里,变成一种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