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游报 数字报纸


00012版:舌尖之旅

文章导航

春天,

“草根”食疗的智慧

  春天,

  “草根”食疗的智慧

  ◎ 记者  刘 青

  中国人对青蒿素不应陌生,因为颜色青翠、外貌相近,很多蒿属植物都被古人叫作“青蒿”。其中,在中国人的餐桌上最常见的当是艾蒿、茵陈蒿和蒌蒿。勤劳智慧的中国先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认识了其特有的药性和食疗价值,并逐渐总结出经验,在春夏的病疫多发季,食用这些植物来祛病除疫。以它们为原材料,很多地方还制作出富有浓郁民俗风格的特色食品,将医疗与饮食完美结合。

  它们有一个最广为人知的形态——就是艾糍,即江南地区的青团。青团的一般做法是,将艾叶剁碎,拌入糯米粉中,揉成鸡蛋大小的团状,上笼蒸熟即可食用。江南一带的青团多有馅儿,最常见的是豆沙、枣泥馅,亦有马兰头干馅儿青团。

  青团通常是寒食节的时令小吃,有的地方也叫清明粿。明代郎瑛《七类修稿》记:“古人寒食采桐、杨叶,染饭青色,以祭,资阳气也。今变而为青白团子,乃此义也。”清明节之后就是春天的最后一个月,即暮春。西晋文学家张华《三月三日后园会诗》云:“暮春元日,阳气清明。祁祁甘雨,膏泽流盈。习习祥风,启滞异生。禽鸟翔逸,卉木滋荣。”虽然是春光明媚、万物生长的好时光,但因气温渐暖,也是各种病菌繁衍、疫病丛生的季节。幸运的是,春天既唤醒了病菌,也哺育了抗菌的灵草——艾蒿。

  据《本草纲目》记载,艾蒿可以“灸百病”,比如杀蛔虫、止痒、止血,治痢疾、痔疮、妇人产后出血,甚至是安胎、求子、暖宫、壮阳,适用范围甚为广泛。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艾蒿中含有软性树脂、鞣酸、氯化钾、胡萝卜素及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有助于增强人体网状内皮细胞的吞噬作用,提高人体免疫力。端午节有插艾的习俗,这是因为艾草含有挥发性精油成分,芳香的气味对多种细菌、真菌以及病毒具有杀灭和抑制作用。在蚊香出现以前,一些地方就用点燃的艾草来驱除蚊虫。有的人家还用艾叶来洗澡或是蒸艾叶桑拿,既有沁人心脾的清香,又可以辟邪驱瘴。

  这种除病驱邪的功效,大概就是郎瑛《七类修稿》中说的“资阳气”了。除了青团,艾蒿还被做成艾叶饭、艾叶煎蛋、艾饺、春卷等等形式。而且艾蒿的使用周期并不局限于清明时节,可从早春一直延续到端午。苏轼的《送范德孺》诗有云“渐觉东风料峭寒,青蒿黄韭试春盘”,说的是立春时节吃的青蒿韭黄春卷,而东北阜新地区的朝鲜族到了端午还在吃蒿饼。

  艾蒿因此广受民间欢迎,早在先秦时期,采艾就成了少女们一年一度的必行之事。《诗经·王风·采葛》中有“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隔三年兮”的诗句,描绘了陷入热恋中的男青年,守候在田野上迫不及待想见到心上人的心情。后来,人们就用“少艾”一词,来指代年轻美丽的姑娘。孟子有云:“人少,则慕父母:知好色,则慕少艾。”美味营养的青团和含苞欲放的豆蔻,产生了奇妙的交集,所谓食色性也,大抵如此。

  与艾蒿一样,蒌蒿也是《诗经》中的相思草。而在口感上,连《本草纲目》也盛赞其为“嘉蔬”。尤其是在秦淮河畔的南京,当地人对蒌蒿的喜爱可谓如痴如醉。清末民初南京的乡土文人陈作霖,在《金陵物产风土志》中描绘了一个儿童成群结队到郊外采摘野菜的情景:“村娃椎子相率成群,远望如蚍蜉蚁子蠕蠕浮动,挈筐提笼不绝于途。”可谓金陵城一景。

  和众多“青蒿”一样,蒌蒿也有不少药用价值。最神奇的功效,应该就是解河豚之毒了。北宋元丰八年(1085年),重新被起用的苏轼离开被贬之地黄州,在江阴逗留。期间应画僧惠崇之邀,为其《春江晚景图》题诗:“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在这首诗里,蒌蒿与河豚的组合不是随意为之的。众所周知,河豚味道极其鲜美,但身含剧毒。当然,剧毒也挡不住吃货们的馋嘴,自先秦时候起,河豚就是中国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尤其到了宋代,长江中下游一带吃河豚之风大盛。范咸大《吴郡志》曰:“吴人春初会客,有此鱼则为盛会。晨朝烹之,羹成,候客至,衰再温之以进,云尤美。”可谓无河豚不成席。在长期与鱼毒做斗争的过程中,人们总结出了解毒的特效药,就是蒌蒿。

  虽然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为中医赢得了世界声誉,但可能令国人不解的是,提取出青蒿素的原植物是黄花蒿而不是青蒿,真正的青蒿里反而没有青蒿素。

  这是因为传统中医药并没有像近代西方科学那样建立“界、门、纲、目、科、属、种”这样系统严谨的分类体系。即便是古代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对所收录的中草药,也只是以简单的“草部”“菜部”“果部”“谷部”等这样的笼统大类来归类。这导致一些形态特征相似的草药很容易混用,即便是像李时珍那样享誉海内外的“老中医”,也在这上面闹了乌龙。再加上蒿属植物的分布相当广泛,不同地域往往对同一种植物有不同的称呼,所以“青蒿”在很多人的口头语中,更像是一个泛称。除了上述的艾蒿、蒌蒿外,黄花蒿也被包含在内。

  尽管如此,蒿属植物还是存在一定的共性。其中许多种类都可以入药,用于消炎、止血、抗疟,有的可供食用。不论古人食用的是哪种蒿,都是基于发现并利用了它们所包含的医疗价值。作为一种无处不在的野草,“青蒿”算得上是最草根的食疗方式。所以屠呦呦在获颁诺贝尔奖的致辞中宣告,青蒿素是传统中医献给世界的礼物。


江南游报 舌尖之旅 00012 “草根”食疗的智慧 2019-03-14 江南游报2019-03-1400007;江南游报2019-03-1400008;江南游报2019-03-1400010;江南游报2019-03-1400009;江南游报2019-03-1400012 2 2019年03月14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