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游报 数字报纸


00009版:匠人匠心

文章导航

  如果说雨是纸伞的宿命,那么油纸伞便是余万伦的宿命。

  十载从艺路,油纸伞在余万伦记忆里有着儿时的味道与回忆;而坚持古法技艺制伞,亦是余万伦作为油纸伞制作技艺第七代非遗传承人一贯的坚守。为了这份信念与坚守,他,毅然从四川老家来到千里之外的杭州,在这一待便是九年。

  说起做油纸伞,余万伦笑着说,自己打娘胎里就开始了。7岁能帮母亲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制伞工艺,到2006年,正式拜师于自己的舅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油纸伞制作技艺第六代表性传承人毕六福,开始系统地学习油纸伞正伞制作工艺。

  “做伞其实是非常枯燥的,每天坐在这里做着一些重复的活儿,每一把伞的完工,光是穿线就要整整一天。”余万伦小时候,油纸伞已经不作为实用雨具存在了。毕家的油纸伞技艺之所以能够传承到今天,还是依靠着云贵川地区的一个传统婚庆风俗。过去新娘下轿时,媒婆会用一把大红色的油纸伞遮着新娘以作避邪。而现在,一些新郎也会帮新娘撑起一把红纸伞,把她接到车子里。繁体的伞字为“傘”仔细看其中有5个“人”,以伞赋予新人“多子多孙”“开枝散叶”的吉意。在中国的传统文明中,油纸伞也是一个重要的意味符号和道具。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白蛇传》中男女主人公许仙与白娘子,因一把油纸伞而相识,引出千古绝唱的爱情故事。

  传统的油纸伞制造进程十分繁琐,全部依赖手工完成。官方有谚语:工序七十二道半,搬进搬出不肖算。大致来讲,包括号竹,即选竹子;做骨架,就是把竹子削成伞骨,并停止水浸、日光晾晒等必要的技术处置后制成骨架;上伞面,是把裁好的纸粘上骨架,修边、定型,曝晒;绘花,是在伞面绘上图案;上油,在伞面刷上熟桐油;最初用五色细线交叉在伞骨之间,再装上手柄,一把油纸伞就算完成。

  纯天然竹太结构的油纸伞,对余万伦来说,它承载着老一辈的智慧和心血。余万伦手下的每一把伞,都是三层以上的油纸叠在一起做的伞面,牢固性更高:而每一层,都是由4~8片扇形的油纸拼贴而成。拼贴的时候不能有接头,每一层纸之间预留的热胀冷缩的空司也要差不多,这保证了伞的张力和韧度。

  最后一类称之为“杂活”,比如伞面糊好风干后,要收伞,要箍伞定型,要烘烤,要换掉中间的伞杆,还有最复杂的穿花线,最后才是装手柄。

  余万伦非常明白,在坚守传统工艺的前提下,要打破一些传统的理念,才能更适应现代人的需求和宙美观。于是他在伞面的设计上,融入了自己独道的想法:把大自然的植物,把扎染的层次,甚至把梦境里的时空隧道都投射在自己的油纸伞面上。他的“竹隐”系列,主打“隐”,让一把油纸伞在打开的过程中,在不同光线下,呈现着不一样的梦幻和清灵。

  让油纸伞走回我们的生活,让更多的人知道油纸伞的美好和它背后的故事,这就是余万伦一直在坚持的事情,他深信,这坚持,将是一辈子。

  江南的烟雨,为余万伦的油纸伞注入了丝丝神韵;而他的油纸伞,亦为这水墨江南增添了一份典雅的风情。

  毕竟青石雨巷,没有油纸伞下的烟雨,又怎么会是我们想要的江南。


江南游报 匠人匠心 00009 2019-03-28 江南游报2019-03-2800011;江南游报2019-03-2800010 2 2019年03月28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