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膳是个宝贝
汤膳是个宝贝
◎ 刘 青
说起汤膳,在新石器时期,汤膳已经出现在古人的餐桌上了。在距今七千年前的河姆渡遗址,人们发掘出好些泥制灰陶绳纹釜,釜底残留着液体的痕迹。据专家推测,绳纹釜是河姆渡先民最主要的炊具。他们在釜里灌上水,放好切成块儿的鱼,架在火上。不多时,一釜鲜香的鱼汤就做好了。
等到殷商时,汤膳借着伊尹登上了大雅之堂。伊尹辅佐商汤起兵灭夏,是殷商的股肱之臣。他还是厨艺大师,尤精煲汤。《吕氏春秋·本味篇》记载,商汤向伊尹请教治国之道,伊尹说,治国就像煲汤,汤的根本在于水。而酸甜苦辣咸与水、木材相互配合,决定了汤的味道。疾徐不同的火势,可以除去腥膻。五味用多用少,先用后用,都要根据食材将调料“和”在一起,调合好并把握“度”。
古人认为,水自天上而来,而肉、谷物和蔬菜均为大地所生,煲汤就是聚天地精华于一鼎。只有五味调和,把握火候适宜,才能烹制出鲜美的汤。由此,思想家将煲汤推而广之,用以说明国家诸多要素间的协调,而哲学家则联系到天人合一、阴阳相合的道理。煲汤,就成为“和”的最好比喻物。
春秋时齐国贤相晏子就借着煲汤,进一步发挥了“汤”与”和“的关系。《左传·昭公二十年》中,晏子说,“和”就像煲汤,用水、火、醋、酱、盐、梅来烹调鱼和肉,用柴禾烧煮,厨师加以调和,使得味道适中。味道淡了,就加调料,味道太浓,就用水冲淡。这样的汤,君子喝了会内心平静。
汤膳在古人餐桌上的地位很高。在伊尹所著的《汤液经法》中,就有记录十几种汤膳,其中“银海挂金月”(即鸽蛋汤)流传至今。在古人的寿宴、喜宴上,桌上的汤膳更是丰富。宴会上的汤膳,不只种类多,就连上桌的次序也是有讲究的。明俞汝楫等撰的《礼部志稿》里,记录了明代永乐二年(1404年),郊祀结束后的庆成宴菜单:“上桌:按酒五般。果子五般。茶食五般。烧煠五般。汤三品。”
汤膳因它多营养易消化的特点,在早时候被当做是食疗良方。《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阴之所生,本在五味”。而“五味入胃,各归其所喜攻,酸先入肝,苦先人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喝“调和五味”的汤,能对五脏起到全面的滋养,使得五脏之间的功能保持平衡,保持和恢复体力。汤膳不仅有益于健康,而且还可用来防病、治病。
喝汤治病在民间皇家都有相当多的美谈。就拿朱元璋和翡翠白玉汤的故事来说吧。野史记载,朱元璋命运坎坷,家道中落后从没吃饱过肚子。十七岁那年,父母双双死于瘟疫,他只好到皇觉寺出家。皇觉寺香火冷落,和尚须得外出化缘。有一次,朱元璋一连三日没讨到东西,饿得在街上昏倒了。一位路过的老婆婆救起朱元璋,又把他带回家,将剩豆腐块、菠菜,红根绿叶放在一起,就着残羹剩饭给他煮了一碗汤。老婆婆告诉他,这叫“珍珠翡翠白玉汤”。后来,朱元璋做了皇帝。有一天他生了病,什么也吃不下,便想起了“珍珠翡翠白玉汤”,立即下令御厨去做。御厨根本不知道皇帝的这段辛酸过往,便拿珍珠、翡翠、白玉炖了一锅汤。待汤端上来,朱元璋龙颜大怒。光禄寺只好找来一位凤阳厨师来做。这位厨师便以白色的鱼丸子代珍珠,以红的柿子椒切条代翡,以青绿的菠菜代翠,再以豆腐加馅代白玉,并熬了醇厚的鱼骨汤来做底汤,将此菜献上。此道汤品的荤素搭配适宜,清淡又有营养,朱元璋喝了,一扫病中萎靡之气,皇帝大喜,给了厨师大笔赏钱。
南宋诗人陆游年寿86,这全得益于他常年服用的降气汤。《永乐大典》说,陆游早年结识了汴梁人张山。张老汉80多岁,却耳聪目明,步履矫健。陆游向他请教强身健体的法术,张山说:“香附、姜黄、甘草3味药,研磨成细末,每日早晨空腹用开水冲服三、四钱。”老汉接着又说:“这剂汤药叫降气汤。人得病大多由于气不下行,身体下虚而上实,方中之药能导气下行,气顺气通则病不生。”陆游深深叩谢了老人,此后就试着服用该方,也活到耄耋之年。
汤膳不只能补身,还能美容养颜。苏东坡便创了一道有名的汤品“须问汤”,记录在他的《苏东坡养生诀》中。“须问汤”由七种药物组成,方中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材生姜、大枣为主,生姜性温,能开胃健脾,驱寒止呕;大枣则是自古以来的保健美容食品,益气补血,配以其它五种药食同源的物品,药味简单又易于服用,使之成为流传最广的养生秘方。
慈禧太后也笃信汤膳养生之功效。她每顿正餐用的肴馔,要摆满三四张拼起的膳桌,品种常在百种之上,冷热大菜中不少是汤膳。清官记载,慈禧有8名御厨为她做汤,一天从早到晚的食谱中,便有五六道燕窝汤品。慈禧最钟爱的养颜秘方也是一道药食同源的汤膳,叫保元汤。这款汤有五种原料,分别是鲫鱼、瘦牛肉、猪蹄、生山楂、红枣。牛肉能补气养血、滋养脾胃;鲫鱼易于消化,可增强抗病能力;猪蹄含有丰富的胶原蛋白,能使细胞得到滋润;红枣可益气补血;山楂则消食化滞。这些食材注重药理的精心搭配,让保元汤既是一道药膳,又是一道佳肴。可谓由食入药,化药为食。
汤膳与其它膳食一样,分为不同味道,但汤膳又有一个特点,能将不同的味道融合在一起却不显突兀。提起汤膳,人们最常赞美的,就是其“鲜”,而这“鲜”便是调和之味。
腌笃鲜是经典的江南汤品,鲜得可以鲜掉舌头。腌笃鲜的食材简单,只需准备腌制的火腿,咸肉和新鲜的肉、春笋几样。做腌笃鲜的食材虽然少,但却不能糊弄的。因为这道菜主要是从食材中酝酿出那股鲜味,如果食材不对,那么这锅汤从开使便坏了。首先,笋是要当季的春笋,四季的雨水才孕育出一节节精华。最好是刚挖出来的新鲜嫩笋,外形粗短,饱满厚实,用手指甲掐一下根部,能掐得动并捏出少许汁水来。
有了好的春笋,还要肥瘦均衡的鲜蹄膀,这鲜字儿才有了保证。腌也别落下,咸肉要选农家自制的,用花椒和盐精心腌制后放太阳下暴晒过,去掉油脂后不需多余调味。火腿需讲究些,用金华的火腿是最好,金华地区从宋代时便以擅做火腿而闻名,后世的谢墉的《食味杂咏》中也提到过:“金华人家多种田、酿酒、育豕。每饭熟,必先漉汁和糟饲猪,猪食糟肥美。造火腿者需猪多,可得善价。故养猪人家更多。”这金华火腿大有来头,方配得起做腌笃鲜。除了在选取食材上的费心,炖腌笃鲜也是费工夫的,需要十分的耐心。小火伊始烧温,再转用中火慢慢地焖,直到把蹄膀、春笋的鲜和咸肉焖得水乳交融,焖出了醇厚香浓奶白的汤水,才成就得了一锅绝妙的咸鲜味。一旦心急,那么火候太过,吃之便总差了一分。
说起江南的鲜汤,自然少不了鱼汤,祖先在创造“鲜”字时,就是把“鱼”“羊”合体造出的。南方湖泊多,这鱼儿也被这好山好水养得肥美丰腴。做鱼汤看起来简单,也不是个随便活儿,在杀鱼处理时要格外注重技巧,要是把苦胆碰破了,那就影响鱼的鲜味。调味更是重头戏,可见当时江南人民酷爱以鱼汤为食。
说完江南之味,就要说一说北方之道了,这不可不提“鲜”字的另一半:“羊”。古代时,雁北地区的人民天冷时会取大锅置火上,准备好陈醋、辣椒、葱姜蒜,大片羊肉,连汤带料一锅烩煮,荤素掺杂,使羊汤之味变得非常丰富,更能代表这五味调和之妙来。塞外的雁北人民爱喝羊汤,因为羊汤能驱寒,捞出一碗热腾腾的羊肉汤,加把香菜进去,香气逼人,再喝一口醇厚的底汤,味美不腻,呼噜噜地吃干抹净,那是越吃越暖和。
但汉人不但爱吃羊肉,还爱把羊头、羊蹄、羊心、羊肝、羊肺、羊肠以及羊血等洗净切碎,配以葱、辣椒、盐等调料,下锅熬成羊杂汤。清代李斗在《扬州画舫录·小秦淮录》有记:“小东门街多食肆,有熟羊肉店……先以羊杂碎饲客,谓之小吃,然后进羊肉羹饭。”而塞北的少数民族只吃羊肉,若拿羊杂汤到他们面前,还会引发一番纠纷呢。
五味之和便是汤膳之道。古人云“大象无形,大羹无味”,汤膳的口号也是“汤法自然,膳补有道。”汤需文火慢炖方才鲜美醇厚,人生路也正如煲汤,各种经历如配菜,慢慢走,沉住气,才精彩。待尘世落定,内心沉淀的那气质就如汤膳中最滋补的精华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