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了一部珍贵的帛书《五十二病方》,记载了用青粱米粥治疗蛇伤的方法。这或许是春秋战国之际的民间验方,但却证明了粥膳养生治病的久远历史。
到了东汉,“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记录了对粥膳更为系统的认识。于是,粥膳也不再是偶一为之,而成为治病调养的首选了。张仲景说,在服用桂枝汤后,须“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桂枝汤是张仲景非常得意的一剂药方,而如此验方却要用热粥来提升药力,可见药食同源的观念下,古人眼中粥的地位。
除了吃药后喝粥,张仲景还提供了几个把粳米和药材一同熬煮的方子,桃花汤、白虎汤和竹叶桂枝汤在煎煮的过程中都加入了粳米。粳米这种最普通的食材,一下子跻身药材行列。
粳米本身就有调养功效,再加入其他具有滋补治疗效果的食材和药材,慢火熬制的过程,更利于食材药材功效的激发。正如清代医学家黄宫绣在《本草求真》里所说:“米随常食之物,服之不甚有益,而参以药投,则其力甚巨,未可等为泛常而忽视也。”而且粥不像药汤一般苦口,就更受到人们的欢迎了。
粥的受众广泛,上至宫廷贵族,下到平民百姓,都喝得起也喜欢喝。而能够寓食于疗的粥膳,尤其受到人们青睐。李商隐有一首《兰香粥》,“粥香饧白杏天花,省对流莺坐绮筵”,写起粥来也是清词丽句。从名字上推测,这道兰香粥以色香味取胜,未必能直接治病,但细细品尝,食物本身的香味亦足以滋养身心。
至于把药材当做食材,则是唐代时兴的做法。白居易可算得上“食粥达人”了。在一首题为《斋居》的诗中,他说自己在虔心斋戒、不食荤腥的日子里,所食的便是“黄耆数匙粥,赤箭一瓯汤”。诗中的“黄耆”就是中药材“黄芪”。中医认为黄芪是补气诸药之最,固表止汗、补气益虚,药用价值很高。苏轼谪居密州时,曾经大病一场,初愈后也曾“黄耆煮粥荐春盘”,用来调理病后虚弱的身体。看来,白居易的斋居生活虽然清淡却并不贫寒,还能调理。
唐人冯贽在笔记小说《云仙杂记》中记载,白居易在翰林院时,曾经得到皇帝御赐的一瓯防风粥,“食之口香七日”。防风粥清热祛风,除湿祛邪,可以治疗风寒感冒等病症。这种用防风草、葱白和粳米一起熬成的粥,是否真的如此香甜,令人“口香七日”,实在无从得知。但能得到皇帝的青睐,特意赐粥,也是让白居易难以忘怀的一次体验。
白居易最偏爱的粥,要算云母粥。看他在诗中反复强调:“何以解宿斋,一杯云母粥”:“何以疗夜饥,一匙云母粉”。真是晨起一杯,夜半一杯,早饭夜宵都离不开云母粥的陪伴。白居易对云母粥大概就像是当今人们对咖啡与奶茶的依赖了吧。云母是一类矿物中药材,《本草经》中记载为“味甘,平,无毒”,服用后有延年益寿的作用。白居易爱喝云母粥,想必也存了以此养生的心愿。
可以安脏腑的粥,加上可以疗疾病的药,生发出健康的奥妙。白居易一生颠沛,却得以在75岁高龄辞世,这些养生粥膳对他的身体健康应该也起了很大帮助。
北宋“苏门四学士”的张耒曾做过一篇《粥记》:
“每晨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虚,谷气便作,所补不细。又极柔腻,与脏腑相得,最为饮食之良……大抵养性命,求安乐,亦无深远难知之事,正在寝食之间耳。”
晨起食一大碗粥的好处,在张耒眼中如许多养生的奥秘其实再简单不过。
早餐粥稍加一点心思,就又是一道粥膳。南宋诗人杨万里写过一首《寒食梅粥》:“脱蕊收将熬粥吃,落英仍好当香烧。”梅花不仅可供观赏,更可以当做食材,加以药用。把梅花瓣与粳米一同熬成的梅花粥,可以疏肝理气,健脾开胃,可谓既风雅又实用。除了杨万里,还有不少人喜欢这道梅花粥。撰写了《山家清供》的南宋隐士林洪、撰写了《遵生八笺》的明代戏曲家高濂,都对梅花粥颇为推崇,不惜耗费笔墨,反复宣传。
梅花粥虽好,未免雅过了头。平凡人家如果想喝粥养生,倒不妨试试南宋大诗人范成大笔下“疫鬼闻香走无处”的“口数粥”。这个“口数粥”又为何物呢?其实,它的原材料就是生活中最常见的豆子,无论赤豆、黑豆、绿豆、黄豆还是白扁豆,任何豆类都可入粥。五颜六色的豆类,在灾荒之年是替代粮食的饭食,而拿来煮粥,又是滋补养生的粥膳。
黄豆健脾宽中,黑豆活血利水,绿豆消暑清热,赤豆消肿解毒,不同颜色的豆子,有着不同的营养价值,而且随处可见,容易烹调。按照南宋吴自牧《梦粱录》的记载,当时每年腊月二十五日这天,要煮赤豆粥分食,甚至“有猪狗者亦与焉”,全家不论大人小孩或是牲畜,都会喝一碗。
豆子是地地道道的家常食材,煮成粥后的功效也在于食养滋补,而不是治病。这或许才是粥膳最深刻的奥义:以平凡的食材滋润身心,在生活中得以养生。
美食达人苏东坡爱喝粥,还自创过一味杂菜粥,被后人称作“东坡羹”。不过,苏东坡的粥更多是满足食欲,而他弟弟苏辙则更讲究喝粥疗养。
要说苏辙和粥,就要先说茯苓。茯苓可谓是苏辙一生的挚友。他曾挥笔写就一篇《服茯苓赋》。序中,苏辙说自己“少而多病,夏则脾不胜食,秋则肺不胜寒。治肺则病脾,治脾则病肺。平居服药,殆不复能愈。”看来苏辙是个病秧子,年轻时每到夏秋两季,便被脾、肺病症折磨,无药可治。
茯苓是一种味道甘甜的菌类,是药材,但当做食材也未尝不可。明代医书《本草正》说它,“能利窍去湿,利窍则开心益智,导浊生津;去湿则逐水燥脾,补中健胃;祛惊痫,厚肠脏,治痰之本,助药之降。”看来,茯苓对于苏辙的脾肺之症,正是对症之药。脾主湿,肺主津,脾肺功能不好的人不宜吃得太干,米粥却是一个好选择。对脾肺相关的慢性病患者来说,用粥疗可以缓和药疗对身体带来的冲击性。将对症的茯苓和适宜的米粥结合在一起,苏辙终于找到了调理养生的秘方。
如苏辙这样不断认识自己,认识饮食的过程,也正是粥膳不断被开发利用的过程。清代出现的养生著作《粥谱》,收录了247道粥膳,堪称粥膳大全。对于粥膳的好处,作者黄云鹄概括得最好:“粥于养老最宜:一省费,二味全,三津润,四利膈,五易消化。”
清代著名养生专家曹庭栋有一首《粥疗歌》,通俗易懂,如果生活中也想学古人用粥来调养身体,不妨照方实行:
“若要不失眠,煮粥加白莲;若想皮肤好,大米煮红枣;气短体虚弱,粥里加山药;心虚气不足,桂圆煨米粥;要治口臭症,荔枝粥除根;清退高热症,煮粥加芦根;血压高头晕,胡萝卜粥灵;防治脚气病,米糠煮粥饮;肠胃缓泻症,胡桃米粥炖;头昏多汗症,煮粥加薏仁;便秘补中气,藕粥很相宜;夏令防中暑,荷叶同粥煮;若要双目明,粥中加旱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