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水果蘸盐巴的吃法,古已有之。北宋才子周邦彦《少年游·感旧》中即有一句:“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说的正是利刀切橙,抹盐以增味。
从调味的角度来看,盐可调百味。汉代《白虎通》中有“五味得盐乃坚也”的记载。中国民间还有老话说,“想要甜,加点盐”。
我国闽粤及海南某些地区的居民,深得古人吃水果蘸盐的真传,几乎在吃所有水果时都会蘸盐。比如,吃西瓜时将少许盐巴撒在瓜瓤上,虽然此举曾被外地人戏谑“西瓜是一个伤口",但这样吃起来先咸后甜,味觉层次丰富,西瓜的甜味反倒更足了。
能提供咸味的,还有酱油。
在品尝众多水果佳肴时,闽粤地区居民也会选择蘸酱油。这当中较为常见的吃法,当属芒果蘸酱油。芒果品类众多,南方市面上较为常见的是青芒和腰芒,其中又以口感偏硬涩的青芒蘸酱油为多。具体吃法是将青芒削块,蘸生抽直接吃。当地人认为,酱油的咸鲜能解涩开胃。蘸过酱油后,水果的酸涩被中和,甜味便突显出来。
蘸酱油吃法中最重口的一种,莫过于荔枝蘸酱油。荔枝,素有“水果之王”的称号。中国历史上,恐怕再无—种水果,能像荔枝那样受到文人雅士的追捧称颂。可地位如此特殊的荔枝,同样逃不过蘸酱油的命。
从文献记载来看,这种吃法正来自于盛产荔枝的福建地区。明人谢肇湖在《五杂俎》中,介绍了吃荔枝不上火的土方,“吃荔枝多过内热,当以蜜浆解之”或“少以咸物下之”。文中并未点明“咸物”是什么,但是今天在闽粤地区仍有淡盐水泡荔枝去火的说法。大概是因为酱油同属咸味调料,便也被拿来做蘸料。许多精于此道的食客表示,没蘸过酱油的荔枝,吃起来虽甜,但吃后口腔发干且回味有酸涩感,反倒是蘸过酱油的荔枝,酸涩感明显降低,口味甜中带咸,还有酱油的鲜味,味道好极了!
广西人嗜酸,据说这是古代以酸代盐习俗的遗存。当地常将各种果蔬腌酸作为零食,称作“酸嚼”。走在八桂大地,街头巷尾的酸嘢摊随处可见,当地甚至流行着一句谚语——英雄难过美人关,美人难过酸嘢摊。
也有不少人会在家中自制酸嘢,制作工序非常简单:将果蔬洗净切块,用盐巴渍出水分,再加入适量的醋和糖,至于是否放辣椒,则要看个人口味了。酸嘢的腌制时间一般只需一两天,腌制诀窍在于,尽量选青涩一些的果子作为原料,这样口感才更加脆爽。夏季人们口味清淡,常用酸嘢佐白粥,既简单又开胃:冬天吃火锅,则用酸嘢做味碟,可消食解腻。
在闽粤地区,还有一种水果蘸话梅粉的吃法。话梅粉由酸梅干磨制而成,口感酸甜,适合与众多水果拌食。比较经典的吃法是芭乐蘸梅粉,或莲雾、杨桃蘸话梅粉。话梅粉的酸味,能中和这些水果所带的涩味,令口感更加酸甜可口。
不过,没有什么比水果蘸辣椒面更为“凶残”的吃法了。在云南,人们管辣椒面叫“蘸水”,是由胡椒、辣椒、花椒等多种调料磨制而成。而“打蘸水”指的是食物蘸辣椒面的吃法。
云南省西南部的临沧等地,芒果打蘸水在街头水果摊上十分常见,具体做法是将青芒切成细长条,配上一小碟蘸水食用,其味兼有辣、甜、咸,并有浓郁的芒果香,是当地人非常喜爱的水果零食,而且价格也很实惠,几元钱就能买到。
还有一种十分特殊的辛味调料,也能给水果增味——南姜粉。南姜,属姜科植物。这种植物很可能是华侨早年从东南亚一带引进的,据说目前国内只有广东省潮汕地区会使用,因此,粤菜烹饪术语管它叫潮州姜。南姜虽是草本植物,但质地坚韧,纤维木质化明显,需要用石臼加盐锤成细末,这就是南姜粉了。南姜粉配上咖喱,用于烹饪汤类或红烧类菜肴,起增香作用。另外,潮汕人也会用南姜粉和以盐、糖腌制水果,最通常的做法是南姜橄榄,味道辛香酸甜,别具南洋风味。还有一种说法是南姜粉具有发散作用,与凉性水果相配最为相宜。
说到给水果调制甜味,最广为人知的是蜜饯。蜜饯,古称“蜜煎”,是用糖或蜂蜜腌制的果蔬。早在唐代,四川就出现了一种叫“蜜果”的食物,据说是蜜饯的雏形。
甘草又名甜草根,因自带甜味,在民间被当做天然甜味剂使用,另外它也是一味药性温和的中药材。甘草可腌制、拌食水果,以甘草橄榄最为出名。新鲜橄榄的酸涩味,被甘草的甜中和,久嚼后满口生津,有止咳化痰的妙用。
甘草橄榄是福建和广东地区的传统小吃,有经商天赋的潮汕人,最为擅长制作甘草橄榄:将蒸好的橄榄泡在水中去涩,再以甘草汁腌制,最后晾晒而成。潮汕地区除了甘草橄榄,还能“甘草”众多水果,比如甘草青芒、甘草杨桃、甘草芭乐等。
陈皮,作为广东地区的特产,也是为数不多的苦味调料。陈皮粉调味,常用于炒菜烹饪时提鲜去腥,以苦生香;另外在广东省潮汕地区和粤西地区,有一种用陈皮粉加盐腌制或拌食水果的吃法,以陈皮橄榄最为常见,口感陈香浓郁,酸甜中略带苦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