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出身世家,骨骼清奇再加上名师指点,不多久丁纪灿就将制剪的72道工序学了个遍,“武林高手”渐显露头角。
而让他真正名震江湖的,是一批特殊剪刀的制作。
上世纪70年代,张小泉剪刀厂曾临危受命,要求打造一批特制的“军剪”,要咬力强,硬度大,而且一个月内必须造好。这可是个“苦差事”,万一做不好耽误了,谁负得起这个责任!当时组里30多个老师傅,面面相觑,都不敢接这个“烫手山芋”。
不过二十出头的丁纪灿又一次挺身而出。面对众人的惊疑,丁纪灿没多言语,开始动起了脑筋:想要咬力大,并不难,只要增加剪刀的斜面就可以做到。而为了配合强咬力,剪刀脚不易弯折,就必须将其加粗加厚,至少要一倍以上。看似简单,做起来却是困难重重。张小泉的剪刀是“镶钢锻制”,就是在铁打的剪刀刃口覆上一层钢,即使剪刀任意成形,又确保刃口锋利,可谓刚柔相济。那么小一块钢要恰到好处覆在刃口,又要钢铁分明,下锤难度不小。早下一秒,钢要碎,晚下一秒,又恐钢铁无法融合,这本就不是易事。更何况,现在要将铁片加厚,那力道既要大,又要大得巧,还没有经验可循。
连着三天三夜,丁纪灿工位上的打铁声就没停过,锤声如阵阵嘶吼。第四天一早,双眼红得要滴血的丁纪灿把一把剪刀放在了老师傅的桌子上,日光灯下,这把剪刀泛着冷光,锋利无比,一剪子下去,愣是铁片也碎成了两半。
很快,这一批特制的剪刀完成交付。丁纪灿也因此一“剪”成名。
现如今,“非遗”是当下对于传统文化技艺的关注热点,“张小泉”将其品牌打造成以“匠人精神”为主导的百年工艺传承者,是追溯“传统”,而其丰富的产品类别更多的则是趋于市场需求的“革新”。
外行通常以为一把小剪刀,不同于刀枪那么费劲考究,小敲小打也就成了。但就算是制作一把初级剪刀,也足足需要50多道工序。
可以说一工序一乾坤,一门手艺一重天,后继者仰赖一代代前辈们心血累积与倾囊教授。拿其中“打孔”手艺来说,上世纪80年代有一位朱师傅,前后至少带过十多名徒弟,没有一位徒弟掌握打孔真传。临退休之际,他选中丁纪灿,教授他如何制作精密磨具,好在厚度为4到6毫米的剪刀片上打出标准的孔。得到“真传”的丁纪灿并不满足于传统方法,他发现之前刀刃间的打孔位置比较随意,致使刀刃合拢时刀锋交错对不齐,于是他开始思考如何使孔两两相成,为整体美感加分。
趁着这股创新劲,丁纪灿还改造了剪刀刃面,传统的张小泉剪刀的刃面是平的,丁纪灿一反平刃,用机器塑成凹刃,这样一来,两片剪刀的刃面摩擦力就减小了,而磨损性也大大降低。创意的齿轮一旦启动,剪刀于我们的日常更注入新的活力。他会为卖甲鱼的朋友制造甲鱼剪,奥妙在于缩小手柄的弧度,再拉长弧线。这款剪刀自然而然得名”凿花甲鱼剪”。
如今的丁纪灿,虽然头发慢慢花白,身型却仍保持年轻时候的精瘦状态,有一股为制剪而蓄藏的耐力与爆发力,坚持在手工生态馆打造一些手工剪刀,引得不少人慕名前去观赏和询价收藏。然而对他来说,这不仅仅是演示和出售,而是一门不能丢的技艺,一种相伴半生的情怀,一段关于杭州不朽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