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话风景:安得广厦千万间
礼行天下·名家谈
206
诗话风景:安得广厦千万间
◎ 李烈钧
题目是杜甫的名句,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其诗称为“诗史”。粉丝誉李白诗仙、杜甫诗圣,合称“李杜”。为区别李商隐与杜牧,昵称杜甫为老杜。
老杜忧国忧民,人品高尚,诗艺精湛,约1500首诗保留下来,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公元759-766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代表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平白如话,朗朗上口,很有画面感: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没有空洞抒情,客观描述:羸弱老者拄杖仰天,眼巴巴望着秋风狂啸,掀翻屋顶茅草,飘过江四处洒落。大风破屋,怨愤“不为困穷宁有此”;南村群童,如不贫苦,不会抱走不值钱的茅草。
叙事诗结构,4个层次,“诗眼”在第四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推己及人,忧国忧民,思绪高远。诗的内涵扩展到安史之乱,山河破碎风吹絮,民不聊生泪沾襟。
艺术上,七字句九字句连贯,如大河奔涌。痛苦生活碾压出奔放激情和热切期盼,咏叹不尽,呐喊发自肺腑:“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悲悯之情,恻隐之心,淋漓尽致,全诗现实观照熠熠生辉。
老杜儒家仁政思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仕途不顺,杜工部——“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但是,他家国情怀,心系苍生,《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大批名作,感情主旨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以贯之。
公元759年,杜甫弃官入川,携妇将雏,流浪到成都。友人帮衬,在西郊浣花溪畔搭一间茅屋。老杜的诗“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说的便是这间茅屋。他在这里居住四年。茅屋因杜甫名扬天下,草堂籍诗圣后世流芳。
老杜栖身之地,如今是国家4 A级风景区。“杜甫草堂”大字牌匾,厚重古朴,庄严肃穆。亭台楼阁,小桥流水,清雅宁静,与“茅飞渡江洒江郊”凄凉境状天壤之别。园林与古建筑相得益彰,浓郁的历史文化韵味,足以缅怀诗人建树的诗歌高地和追求的人文关怀。
在简陋的茅屋前驻足。陋屋兴衰,岁月更迭,败落又重建,重建又败落……最终形成现在的格局:茅草屋顶,泥抹的墙,一口古井,历经沧桑,如杜甫漂泊的命运。在这里,清贫窘困中,他写下200多首诗。
少陵碑亭,也是杜甫草堂代表性建筑。官名“少陵”,他当过的小官之一。碑亭也以茅草作顶,内矗一石碑,镌刻“少陵草堂”四个大字,笔力浑厚,笔姿秀润,系清代果亲王允礼所书。雍正十二年,果亲王送达赖进藏,经过成都,特拜谒草堂,留下此手迹。
老杜有诗: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今天的花径,两旁栽满花木,间隔原草堂寺与纪念建筑群的红墙。花径尽头,是“草堂影壁”,清末四川劝业道道尹周善培用青花碎瓷镶嵌“草堂”二字于此。1958年,毛泽东主席视察草堂,对这两个字久久凝视。
现实主义诗人,也有狂放浪漫一面。老杜《饮中八仙歌》豪气干云。《月夜》和《月夜忆舍弟》柔情款款:“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委婉深情,字字感人。
当然也有,抚琴雅士的风雅情怀。诗人的琴趣,给后人留下旷世留韵的诗歌文化瑰宝。“嗜酒益疏放,弹琴视天壤”、“风波空远涉,琴瑟几虚张。渥水出骐骥,昆山生凤凰。”……都是杜甫当年在美妙琴声中吟咏的诗句。
诗史堂大厅的正中,矗立著名雕塑家刘开渠写实手法刻画的杜甫塑像:圆领官服,清癯瘦削,形销骨立,颌下稀疏短须,唯两眼炯炯有神。诗文盖世,却无力改变自己和百姓命运,只能用诗歌同情呐喊: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过诗史堂,折而向西,经水槛,穿月洞门,梅园就在眼前。草堂西北角梅园,占地数十亩。站在月洞门外,可见四层砖塔耸立湖畔,曲桥横跨湖上。塔名“一览亭”,取杜甫《望岳》诗 “一览众山小”句意。塔影倒映水面,与曲桥形成呼应。月洞门成了取景框,剪裁恰到好处,塔、桥、湖、花、树,精美的画图浑然构成。
在草堂流连,厚重的文化信息绵绵不断。诗人杜甫,杜甫生活的时代,杜甫脍炙人口亘古不衰的诗篇,都在脑海中形象鲜活具体灵动。韩愈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朱德总司令说,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忧国忧民的杜甫,面容憔悴,手握诗卷,穿越千年时空,驾着祥云,向我们飘逸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