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游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谈天说地

文章导航

莫让心灵蒙污渍

  莫让心灵蒙污渍

  ◎ 俞剑明

  唐肃宗在当太子的时候,生活朴素,行为正直。有一天,他陪着唐玄宗一起进餐。餐桌上摆满了各种佳肴,其中有一盘唐玄宗最爱吃的羊腿,太子就去割了一大块献给父皇。太子割完羊肉后,见手上都是油脂,便顺手拿起一张面饼擦手。唐玄宗眼睛直盯他的脸,露出极不高兴的神色,餐桌上明明放着手巾不用,你这岂不是太糟践粮食了!如此浪费,以后该如何治国安邦?唐玄宗正要叱责,转念一想,太子品行一直端正,是否我把他想歪了,待看个究竟再说。随后见到太子擦完手,慢慢地把面饼送到嘴边,有滋有味地吃了个干净。原来,太子是怕油脂用手巾擦掉可惜,就用面饼擦了一起吃下。唐玄宗转怒为喜,对太子说,我差点错怪了你,人就应该这样节俭……

  世上有许多事就像太子“以饼拭手”这般,乍一看让人无法容忍,但随即发生的一切,又会颠覆先前的成见。

  北宋理学家邵雍曾在山中向农妇讨水喝,农妇舀了瓢水递给他,还拿了把枯草放到瓢里,邵雍觉得受到了极大侮辱,但还是边吹着枯草边把水喝了下去。之后邵雍责问:“你为何如此刻薄,给瓢水还要加把草?”农妇笑道:“看你气喘吁吁的样子,一定是渴坏了。若是大口喝凉水,容易伤了身子骨儿,往水里加点草,是为了让你一口一口慢慢喝。”听了这话,邵雍泪流满面,错将“善良”当“刻薄”,全因成见、偏见影响了自己的判断。

  直到如今,习惯性的质疑仍是一些人的通病:一事当先,不是先察其究竟,而是“只管往坏处想”,于是,讥讽、谩骂、否定接踵而至。比如,某地市民发现市长挤公交车上班,记者在大街上巧遇市公安局长带队巡逻,地方领导集体清扫城市路面……一些人条件反射般质疑“作秀”。后来真相大白:这些事并非“作秀”,而是实实在在的作风转变。因不正之风尚存,就不辨真假地先泼冷水,用固化思维去看待新事物,何尝不是心灵蒙上了污渍?

  社会没有质疑就会僵化,但质疑是怀着戒心对假定前提进行验证,还事物以本来面目,寻求真理性认识,而不是简单否定,将人和事放进某个框框里主观臆断。先入为主式的质疑,不但难以揭示真相,还会伤了好人好事好风气,加剧群体信誉缺失症。良好风尚离不开个体践行,也离不开社会呵护和激励。看到阳光下有阴影,更要看到阴影再大也遮不住阳光,像呵护新芽成长般呵护美丽美好,善行善举好风尚才能朝着更高天空舒枝展叶。

  还有种现象也存在很久了,挥霍公款了,行贿受贿了,买官卖官了,那些官员常会自我开脱:“如今社会上都是这样”;“别人都这样搞,谁不这样才是傻瓜”;“吃苦不能再吃亏,受苦不能再受罪,落一身病不能再落一身穷”……乃至东窗事发,又无不追悔莫及。如此以偏概全,弃善从恶,根子也在自家心灵有污渍——物欲膨胀。“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心灵蒙上了污渍,才会视别人尽是“斑斑点点”,进而放纵自己,也坑了自己。

  “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水静才能照清自己面容,心静才能看清自己心灵污渍。社会转型时期,利己与利他、功利与道义、物质与精神……无时无刻不在挑战着道德与良知。越是此时,越应多些淡定,看清自己心灵污渍且时时予以擦拭。只有这样,“阳光”才会没有阻挡地泻进心房,我们就会因发现更多美丽而感到温暖,也会因知善信善而更自觉地思善向善,用行动传递真善美。


江南游报 谈天说地 00007 莫让心灵蒙污渍 2019-12-12 江南游报2019-12-1200006;江南游报2019-12-1200007;江南游报2019-12-1200008 2 2019年12月12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