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游报 数字报纸


00006版:匠人匠心

文章导航

  潮州,工夫茶文化于中国影响最为深远、传承最为悠久的地区,在这片不可一日无茶的土地上,这门茶事技艺究竟有何神奇之处,既能深入当地人的日常,又可远播海外?或许,我们可以从“潮州工夫茶”非遗传承人叶汉钟身上,找寻线索。

  叶汉钟:茶其实很好“玩”

  ◎ 刘 青

  12月21日,由杭州莫居茶舍举办的“钱塘秋韵,壶中探城”活动邀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潮州工夫茶”传承人叶汉钟作为开启“天韵”的嘉宾。叶汉钟百忙之中来到杭州,为茶叶的非遗传承板块推广助力。据介绍,“天韵”全年限产三十斤,每斤12万元,可谓单丛贵族。

  历史上,单丛茶是“单株采制”的特定名称,而“单丛”茶的正式得名,距今约170多年。现代概念的单丛茶,是原有“单株采制”的延伸,有单株采制的,也有单丛品系、单丛品种采制的,古今概念有所区别。

  而关于单丛的由来,还和杭州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传说它与同南宋皇室的南下有关,“宋帝卫王赵南逃路经乌岽山,口渴难忍,山民献红茵茶汤,饮后生津止渴,此茶便被赐名为‘宋茶’”。后人称“宋种”,还有“凤凰鸟闻知宋帝口渴,口衔茶枝赐茶”的传说,因此单丛又称“鸟嘴茶”。

  他风尘仆仆地赶了一天的飞机,对着满场爱茶之人,像一个普通的潮州人,一口浓重的乡音,泡茶,品茶,谈天,说地,活在最平凡的人间烟火中,普通到你应该想象不到,这就是那个因其种种努力与贡献,被紧紧地与“潮州工夫茶”联系在一起的人。

  叶汉钟说:“杭州是我的第二故乡。”

  36岁那年去浙江大学进修茶学的经历,显然,一个有家庭有工作的中年男人,毅然选择前往异乡重新踏上求学路,他用“命运冥冥之中自有安排”来描述自己。1998年,叶汉钟自费到浙江大学就读茶学的研究生,攻读茶叶生物化学。学习期间,他全面掌握了茶叶的制作方法和规律。顺利通过评茶师考试,成为全国第一批高级评茶师。

  从浙江大学学习后,叶汉钟接触了更广阔艰深的理论知识,同时,结合民间关于工夫茶的文化碎片 ,并重新将它们组合成完整的理论系统。他将之推广出去,以各种形式将工夫茶文化发扬光大,论文、书籍、讲座……其中,解读文献,将经验系统与科学眼光相结合,制定出了一套利于传承和推广潮州工夫茶的标准,这对于潮州工夫茶文化来说是一项重大的举措。

  叶汉钟这样形容自己做出的事情,这就好像是一个文物修补的过程,摸索、寻找、修补、复原、建立,又继续修补……这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在叶汉钟内心里,可以说是痛苦又灿烂的。深知古往今来真正成功的创业者永远只是少数,他只能抵抗住所有的困难,努力为工夫茶争取成长传播的空间,并积累个人的能量和自信,走上一条少有人走的路。

  2008年,“潮州工夫茶艺”被收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支撑潮州工夫茶艺的《潮州工夫茶艺冲泡技术规程》,叶汉钟是主要起草人之一。2009 年,他编著的中国名优茶系列丛书《凤凰单丛》正式出版,填补了凤凰单丛茶理论研究上的一个空白。

  像个孩子一样,他笑称:“茶是用来玩的,茶人的最高水平就是‘玩茶’!”

  对任何新鲜事物都充满好奇心,叶汉钟总是用“玩”这个词来形容自己为工夫茶做出的点点滴滴。就这样玩着玩着,许多关于潮州工夫茶的创新技艺孕育而生,比如改单丛茶炒茶杀青为蒸汽杀青,拼配制作出多种多样的茶叶。诸多此类尝试,在叶汉钟眼中都是玩出来的艺术,他口中简单的一句好奇害死猫,正是这些创新源源不断的灵感来源。

  在我们眼中,作为一个真正会“玩茶”的人,叶老师那双有魔力的双手总是能泡出客人心里的味道,要柔软的就柔软,要醇厚的就醇厚。问到其中的奥秘,率真的叶老师脱口而出三个字——“谈恋爱”。在这位和工夫茶谈了大半辈子恋爱的传承人看来,和茶“谈恋爱”首先意味着尊重茶,爱茶,这样才能观察到其中细微的变化,抓住自己想要的信息。当大部分人还停留在“被茶泡”的时候,叶汉钟早已在冲泡工夫茶的艺术中完成了一场场与茶的神秘对话。

  茶叶与水,泡茶人与饮茶人,翕动的火焰与缭绕的香气,滚烫的白瓷杯与精巧的手拉壶,细微把控的温度与潇洒冲水时变化的角度;流动与渗透,浸润与反应;等候,调控,把握,期待。如此往复,每一次的“对话”总是在令人雀跃的仪式中,孕育出不同口味不同性情的茶。在叶汉钟看来,其中的精髓在于把握茶汤内含物的比例,通过控制时间、温度、速度来调整其中物质渗透的比例,这其中甚至不乏科学理论的支持。满足品茶人千变万化的需求,也让泡茶人享受这个富含魔力的过程。这位总是充满各种新奇想法的“玩茶童子”坦言,人能够主动调控茶,才是真正的在“玩茶”。

  有了工夫,还需有茶,叶汉钟说,从一杯茶中能品出当时做茶人的心态,茶是用心做的。就好茶的制作标准而言,首先要能把茶做得顺口;再高级,就是看做出的香气。谈笑间, 又一杯与众不同的单丛诞生了,不是三分钟前那杯的柔软,也不是五分钟前那杯的醇厚,叶汉钟指着面前的作品,“这个,叫做茶汤的艺术。”

  而与叶汉钟同堂论茶的,还有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茶馆专委会主任朱家骥,他有着自己对于茶的见解: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把“美好而有动感”称之谓韵。音律美好为乐韵,诗写得好是诗韵,人长得有精神称之神韵,还有文韵,风韵等等。茶也一样,铁观音的音韵,武夷岩茶的岩韵,凤凰单枞的蜜韵,普洱茶的沉韵,西湖龙井的雅韵。都是人们赋予名茶的美誉。

  杭州人不缺好茶,最熟悉的西湖龙井,以色、香、味、形著称,其地域特征、品种特征、工艺特征弥漫在茶香中,渗透在茶汤中,交替隐现,构成了“美好而有动感”的西湖龙井特有的“雅韵”。

  同时有着杭州茶楼业协会会长、湖畔居创始人身份的朱家骥认为,不光是龙井,用一杯中国茶叩响世界大门,杭州有着义不容辞的任务——“茶已经是一个重要的政治、文化交流平台,这也进一步推动了杭州经济文化的发展。”他举了一个例子,“2016年G20峰会期间,中美两国领导人在西湖边品茶。这就和北京的老舍茶馆一样,起到了经济文化交流的作用。”有趣的是,茶文化也正在与越来越多的艺术元素和新创意相结合。

  杭州被称作茶都,茶已经深入到各个年龄层次的人群中,“现在最流行的是开‘茶宴’,比如举行这次活动的莫居茶社,给消费者带来听琴、赏花等多重艺术体验,这不仅仅满足消费者喝茶的需求,更为他们带来愉悦的精神享受。”

  此外,杭州莫居茶舍创始人黄林杰与带来“天韵”的宋凰茶业副总裁李锋,均有着自己对中国茶不可割舍的情怀。

  当一样东西让你感觉随心所欲,自由而享受,你会越来越离不开它。

  一场茶事,数位茶痴用心碰撞,传统的工夫茶以及各种中国茶被大家所重视,学习并深挖其文化价值,其实就是今人追求高品质生活的一种体现。

  解渴润喉之外,茶之味、茶之品、茶之美、茶之道,在几千年中对中国传统社会生活和世人审美均产生了深远影响。基于以上,叶汉钟希望可以利用茶的品性来影响和帮助更多的年轻人。正如他所讲的:“学泡茶和喝茶,其实是养心。心一旦静下来,气质就起来了。”


江南游报 匠人匠心 00006 2019-12-26 江南游报2019-12-2600006;江南游报2019-12-2600007;江南游报2019-12-2600008;江南游报2019-12-2600009;江南游报2019-12-2600010;江南游报2019-12-2600013 2 2019年12月26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