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行天下·名家谈
219
诗话风景:暮江吟
◎ 李烈钧
《暮江吟》,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写景七绝。全诗小巧隽永,格调清新,绘影绘色,细致真切,备受诗家称颂: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暮江,黄昏的江边;吟,古诗的一种形式;残阳,西下的太阳,指晚霞;瑟瑟,碧色珍宝,此处指颜色碧绿;可怜,可爱;真珠,通假词,珍珠;月似弓,上弦月,其弯如弓。
诗歌写意:一抹晚霞渐渐落入江面,色泽半江艳红半江碧绿。最可爱(农历)九月初三夜晚,夜露似晶莹珍珠,新月一弯如弓。描写了两组风景:江畔的晚霞绚烂红日西沉和入夜的新月东升。状物巧妙,比喻新颖,意境清朗,画面宁静。
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时代,统一强盛的大唐迅速衰落。时世影响诗人作品风格。白居易把自己的诗分为讽谕、闲适、感伤、杂律四类,其自叙言:“夫美刺者,谓之讽谕;咏性情者,谓之闲适;触事而发,谓之感伤;其它为杂律。”
诗意画《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写于长庆二年(822年),白居易赴杭州任刺史途中。当时朝廷政治昏暗,朋党倾轧,诗人自求外任。这首诗渗透诗人轻松愉悦的解脱情绪和个性色彩,洋溢特定境遇心理的艺术情趣。
传统的优秀格律诗,语言精致,推敲凝练,字字珠玑。写晚霞映照江水,“一道残阳铺水中”,不说“照”,说“铺”。夕阳西下,几近贴着地面照射,的确“铺”在江面,亲切安闲,很形象。
“半江瑟瑟半江红”,江面晴朗无风,波光粼粼,涟漪微微。受光多显“红”,受光少则碧。观察细微,感觉敏锐,抓住景物特征,诗人沉醉其间,喜悦之情寓风景描写之中。
流连忘返,初月升起,夜色美好。江边草地夜露晶莹,似绿毯缀粒粒珍珠。一弯新月初升,如黯蓝天幕,悬挂一张精致弯弓。从“暮”到“夜”、“露”、“月”,天地美妙,浓缩成“露似真珠月似弓”。直接抒情,诗歌形成波澜,感情推向高潮。
后人吟哦此诗,连连喝彩,频频点赞:丽艳韵绝,令人神往;写景奇丽,一幅斑斓秋江图;诗有丰韵,残阳铺水,半江红日,瑟瑟之色,半江之碧,工笔入画。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河南郑州人,我国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白氏长庆集》71卷传世,代表诗作《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诗名入系列: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魔白居易,诗佛王维,诗豪刘禹锡,诗鬼李贺,诗囚孟郊、贾岛……
诗魔自幼聪颖,刻苦读书,读得口角生疮,手磨出茧,少年白头。书痴文必工,学而优则仕。29岁中进士,先后任秘书省校书郎、盩至尉、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44岁,被贬为州刺史,又贬为江州司马。讽喻诗代表作《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五十首,令权贵切齿痛恨。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文学理念,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诗篇感叹时世,反映百姓疾苦,影响后世士人。他是中唐新乐府运动主要倡导者,现实主义传统继承者。创作了三千多首诗作,《全唐诗》收编三十九卷。题材涵盖方方面面社会生活。
白居易诗作,通俗性、现实性和平民性兼具。凡识字者,皆可读懂《长恨歌》,无需注解。《冷斋夜话》记载“老妪能解”:“白乐天每作诗,令一老妪解之,问解之否?曰解,则录之;不解,则不复集。”白居易自称:“稂莠秕稗,生于縠反害谷者也;淫辞丽藻,生于文反伤文者也。”
任杭州刺史,白居易组织民工加高湖堤,修筑堤坝水闸,增加西湖水容量,利于钱塘(今杭州)、盐官(今海宁)之间数十万亩农田灌溉。他规定,不灌溉时,西湖水闸封闭,漏水处及时修补。还安排疏浚钱塘门、涌金门一带水井,改善百姓用水。西湖白堤,长虹卧波逾千年,桃红柳绿,永远的杭州“老领导纪念堤”。
宝历初年,他又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母亲去世和爱女夭折对白居易打击巨大。丁忧三年,贫病交迫,靠好友元稹接济。后被贬江州司马,至亲离丧、仕途失意,使他思想变化。“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言”,开始求禅问佛。千愁万念一时空,以图心灵解脱。
白居易的《花非花》,成为后来朦胧诗的鼻祖。他的诗流传广泛,上自宫廷,下至民间,处处皆是,声名远播新疆,乃致走出国门,日本和朝鲜等国“拜服诗魔”。“长安居,大不易”,白居易的诗,却名动长安,走出长安,风靡时代,独领风骚吟春秋。
公元846年,白居易去世,享年75岁,葬于洛阳香山。唐宣宗李忱写诗悼念,殊为难得:“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在洛阳城南香山琵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