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葱与二月韭
![]() |
![]() |
![]() |
“正月葱,二月韭”这句俗语意思是指农历正月的葱,二月的韭菜最鲜美好吃,营养价值最高,对人体的健康也最有益。所以,吃香葱、韭菜最佳的时节,便是在春天。
正月葱与二月韭
◎ 刘 青
王世襄的简单葱
王世襄是民国最后一位离世的美食元老,被称为当代京城著名学者型的烹坛圣手。他1914年生于北京,祖籍是福州,2009年去世时享年96岁。是当代最著名的文物收藏家和鉴赏家。王老兴趣十分广泛,他喜爱古诗词,也曾专研于音乐、绘画、家具、竹刻等各个领域,著有《锦灰堆》。
在传统文化里,文人学庖算是一种雅士之乐。王老在美食领域的名气和他在明式家具、鸽哨、竹刻、蛐蛐儿罐等各种民俗领域的名气一样为世间称道,被称为近代的旷世奇才。
王世襄很小的时候就喜欢进厨房,看家厨做菜,这些家厨都是当时的名师。在这些名师的指导下,他很小就开始自己上灶做菜。
王老擅长用最简单、最家常的食材做菜。一次朋友聚会,有一位朋友要求与会每人做一道拿手菜。当时的食材很丰富,可王老却做了一道焖葱,用的就是最便宜的山东大葱,没有其他配菜,结果做好后被大家一抢而空。
和这道菜相似的,王老还会做一道海米烧大葱,这道菜现在看来都是居家必备快手菜,因为用料特别简单。
王老先生的做法是先用黄酒将海米泡开,再加入酱油、白糖。大葱切成两三寸的段儿,先用素油将葱段儿炸透,炸好后码在盘中。将泡有海米的调料倒入锅中,收汤后浇到码有葱段儿的盘内。此菜是谭家菜的常客金潜庵的最爱,据说源于淮扬菜。
葱香是一种由远而近的绿色之香。许多人吃重庆火锅时,喜欢在点菜之前,先让服务员上一盘香葱,倒入火锅的红汤之中,然后才开始点菜。这样,等到上菜时,火锅中的红油已被香葱熬成葱油,用这样的油再涮其他菜就会非常香。
日本人也喜欢吃葱,葱在日本菜中有烧玉葱、串炸葱段、葱天妇罗、全葱沙拉等,日本人还喜欢用大葱泡酒,具体做法是将大葱切段,放入瓶中,盖紧盖子,炮制两周,酒色变成淡绿色即可。睡前喝一小杯,有助睡眠。
葱的类别有大葱、分葱、香葱,早在北魏《齐民要术》中就详细介绍了种葱法,也有很多用葱烹饪的介绍。葱可炖、煨、烧、焖,可制葱油、葱姜油、葱椒油、葱豉油等,这些油用来拌、炝、炒、爆,味道都很好。
王世襄与儿子王敦煌都赞同一个美食观点,就是食材的选择一定要当季。比如最普通的葱,选择的时令不同,味道也不同。比如山东名菜葱烧海参,就必须要用霜降之后、又没有被霜冻坏的大葱。所以葱烧海参这道菜只能在入冬之后吃。
唐宋时的诗意韭
记不清是哪一个晚上的事情了。下着雨,雨点轻轻敲打在芭蕉叶上,发出富有韵律的声响,杜子美在灯下读一本闲散的书。这时候,忽然听到柴门轻叩,是友人来访。于是她合上书,从墙上取了蓑衣和头笠穿戴上,往屋后去了。
去割一把新韭!头刀韭,是最宜这样湿湿的春天雨夜割的,极为嫩绿,连菜刀也会沾染韭菜的绿汁呢。洗了切段,做一个韭菜炒蛋,再从陶瓮里取出一小堆落花生摊于木桌上。闲聊间,炭上炖的黄酒已然飘香,好呀,上酒,浅斟慢吟,细品时光。这样的待客,不显寒酸了吧?
这样的故事,后来就写在一首诗里流传千古了——“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本来,这样散淡的小事,是不值得大书特书的;然而为什么至今想来,都让人觉得温暖和诗意呢?想来想去,便是一定与春韭有关了。每到春天,舌上便萦绕春韭炒蛋的清香——不怕被人耻笑,一句老诗、一位故友、一碟新韭,人们似乎便能穿越时光,回到千年前的那个雨夜。明代高启写《韭》诗,就更像是一幅江南的水墨画了:“芽抽冒余湿,掩冉烟中缕。几夜故人来,寻畦剪春雨。”
韭菜是极富诗意的,稍有留心,便可见它是唐诗宋词中的常客,多少文人墨客对它钟爱有加。“渐觉东风料峭寒,青蒿黄韭试春盘”,苏东坡便借青蒿与黄韭,表述他对春天的“满心春绿”;刘子翚写过“一畦春雨足,翠发剪还生”——刘子翚,自号“病翁”,他毕竟是生活在南宋,好好的中原江山,被金兵占领了,皇帝带着老百姓们逃到了杭州,这样的情势照进心中,让他时常满怀忧伤,触景生情,而韭菜顽强的生命力,或许让他又有所悟吧。
黄巢,唐末农民起义军的首领,在我印象中是一个五大三粗的人物,头戴黄巾,脸上长满络腮胡——做好汉得有好汉的样子——史书上说他“粗通笔墨”,但事实上远非如此,他也能写几句好诗呢。“飒飒西风满院裁,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两首咏菊花的诗,已是流传千古了,若他没有那样的革命抱负、战斗性格,又怎能有“我花开后百花杀”这样的奇语和“满城尽带黄金甲”这样的奇想?便是这样的黄巢,也借韭菜这样看似柔弱的东西抒发冲天豪气:“头如鸡,割复鸣;发如韭,剪复生……”
韭菜有着蓬勃的生命力,不仅形、色、香、味俱佳,亦有着极高的食疗价值。其营养丰富,又有温补肝肾、助阳固精作用,故在药典上有“起阳草”之称。
韭花之好,亦有一件大雅事可以佐证的——习书之人都知道,有一部《韭花帖》行楷书,是五代著名的书法家杨凝式的代表作,乃是五代上承晋唐、下启宋元及至而下千年的经典之作。尽管《韭花帖》无论在用笔还是在章法上都与《兰亭序》迥然有别,但其神韵却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样一部书法名作,何以名叫《韭花帖》?原来,杨凝式午睡醒来,正饥肠辘辘,适逢友人馈赠韭花一盘,真是非常好吃呀!一时兴起,遂执笔信手修成致谢信一封,共七行六十三个字,通篇笔墨间流露着轻松愉快、散淡闲适的心境。哦,就是这小小韭花,促成了书法史上一部不可多得的千古佳作,其功不可谓不大也。
春来有韭菜,秋去有韭花,光阴就这么逝去了。而韭菜的诗意,却从古流淌到今,一直流淌在文人的笔墨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