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游报 数字报纸


00005版:走读行记

乌镇:诗意生活中诞生的疗休养圣地

  文旅观察·专家评

  乌镇:诗意生活中诞生的疗休养圣地

  ◎ 卢璐璐(浙江旅游职业学院 旅行社管理系)

  说到乌镇,大家一定会想到影视剧《似水年华》里的场景:在弄里的小道,白墻黛瓦,青石板路的坑坑洼洼,他们手牵着手,两条白色的背影穿过小道时,似乎时间就停止,不再流动。而在乌镇,也确是如此,时间走的尤为优雅,尤为地慢。石板路一走到底,像一卷漫长的胶卷,每一格都是风景、都是故事。

  乌镇,我并不是第一次来。当年,我与同窗被课业的压力折腾的喘不过气时,两人趁着周末的空档,住宿在乌镇东栅的农家,过了一把“偷得浮生半日闲”的瘾。时隔3年,我再次选择了乌镇作为暑期疗休养之地。我想,当你看惯了城市的车水马龙与灯红酒绿,想在一地鸡毛的生活中抽身而出,乌镇或许是你放松身心的好地方。

  乌镇依水建街、傍水设市,西栅大街沿水而生,家家都是临河阁楼,户户都有汲水晓窗。时不时有几条摇橹船从你眼前划过,河面惊起一圈涟漪很快消失不见。沿着河道走,翻过一座桥,站在青石板路铺就的巷道上,木质的房屋紧紧相连,环着高高低低、曲曲折折老街,时不时冒出来的爬墙虎平添一分绿意。临街设市,进入店中却又是另一番景象。一口口大缸,酿着黄豆,满院酱香;一匹匹蓝印花布,晒着太阳,随风漫舞,让你的心也跟着舒展开来,不知镇外岁月几何。

  有人曾质疑:乌镇是假的。最能代表乌镇风貌的东栅、西栅老街,是近二十年逐渐被修复的,石板老街都是别处搬运而来。但确如乌镇总规划师的陈向宏回复那般:真做“假”时“假”亦真。

  清晨7点,太阳微微升起,我与同伴前往早市采风。走在曲折绵延的石板路上,偶遇三三两两工作人员,他们微笑着用乌镇方言向你点头问好。在这一瞬间,我仿佛与他们是相识已久的邻里,一下子把我拉入乌镇的生活中。跨过几座小桥,一个醒来的乌镇逐渐呈现。从曙色里,或撑一支长篙,或摇一柄烂桨,数只摇橹船从四面八方涌现,聚向乌镇特设的水村早市。大爷大妈们带着新鲜水灵的瓜果菜蔬、活蹦乱跳的鸡鸭鱼虾,闲摊上的人们互相话着家常,偶尔还有游客向餐馆老板询价,讨价还价间,吴侬软语似一首晨光曲。乌镇以人以物以情怀,打造了一个真实的水乡生活,更让游客充满参与感与存在感,这样的“造假”何乐而不为。

  我最喜欢乌镇的乌村,这个紧邻乌镇西栅的江南村落,更是展现了真正的农耕文明。在这里,你可以租借一块农田,种上你喜欢的蔬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等待大自然对你的馈赠。在这里,你可以住进矮矮的楼房,生起火灶,指着那袅袅炊烟,向你的孩子解释人间烟火的真谛。在这里,久倦都市的我们,可以拥有向往的生活,拥抱生活本来的样子。晨耕午作后,捧一汪清水,解暑解乏;劈柴做饭,静候食物在灶火的作用下发生神奇的蜕变;等着月亮爬上墙头,伴着星光,枕着水声,做一个香甜的梦。

  乌镇用白墙黛瓦、枕水人家展现了中国古老文化的非凡魅力,以前店后厂、船上集市演绎了东方生活的传统精髓。乌镇的导游告诉我们:借“中国戏剧节”、“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成为了一个传统文化的保护者和中外文化的传播者。生活与艺术的融合,原始与科技的组队,让乌镇摇身一变,拥有了更多的可能。或许这就是生活,如大树般深扎土地,不忘初心,也要迎风而长,郁郁葱葱。

  专家评

  ◎ 徐 辉(浙江旅游职业学院 副教授)

  疗养旅游,又称休养旅游,是集休闲、疗养和观光于一身的健康之旅,在欧美以及日韩各国流行多年。2000年以来,休闲疗养旅游日益风行,成为众多旅游爱好者,特别是企业家、公务员、白领阶层以及老年群体的时尚休闲行动。

  疗休养与旅游两者之间最大的区别就是时间的长短,行程速度的快与慢。旅行社安排的疗休养旅游的行程基本上是半天旅行,半天则在酒店或者酒店周边地区活动,主要是以休憩为止。乌镇就是一个典型的江南水乡风格的疗休养圣地。如果,你在结束了一段疗休养旅行后,纷杂的心情得以沉淀了,或者,感觉身体慢慢地恢复到它原来的状态,那说明疗休养的效果就达到了。


江南游报 走读行记 00005 乌镇:诗意生活中诞生的疗休养圣地 2020-09-17 江南游报2020-09-1700011;江南游报2020-09-1700012;江南游报2020-09-1700013;江南游报2020-09-1700014;江南游报2020-09-1700016;江南游报2020-09-1700015;江南游报2020-09-1700017 2 2020年09月17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