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行天下·名家谈
248
诗话风景:人生若只如初见
◎ 李烈钧
人生若只如初见,这句话耳熟能详。词句以外,见之于歌曲、电视剧,以及当今婉约派大才女安意如的小说。短短七个字,还常见于网络网文。它受人喜爱,触动了人性软肋。
诗词审美,“人生若只如初见”,体现一种邂逅之美。《诗经·郑风》有“邂逅相遇,适我愿兮”。不期而遇,令人欣喜怡悦。日常沉闷慵倦打破,犹如林间一缕阳光,盛夏一股清风,偶然的邂逅,心灵的撞击,美如梦幻。
“人生若只如初见”,相遇相知相爱,珍惜拥有的幸福与欢乐。看似语境平淡,蕴含感情深刻炽烈。此情纯朴真切,即便后来分离,还会彼此怀念。美好记忆,刻骨铭心,终生难以忘却。
含情脉脉,出自清代文学家、大词人纳兰性德《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词义不难解析:“人生若只如初见”:初遇时,一切美好,所有时光充满快乐。即便偶有不合,也憧憬未来。“何事秋风悲画扇”,用汉朝班婕妤被弃典故。扇子,秋天就没人理睬,比喻被冷落的女子。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状女性口吻,控诉男子薄情,表态与之决绝。如古辞《白头吟》和元稹《古决绝词三首》。主人公深深自责与悔恨。纳兰不是负心汉,当时十多岁少年,焉能主宰自己命运。大唐皇帝李隆基也保不住心爱人,何况纳兰。
“骊山语罢清宵半,夜雨霖铃终不怨”:典出唐明皇和杨贵妃,《太真外传》载,七月七日夜,唐明皇与杨玉环,在骊山华清宫长生殿海誓山盟。白居易《长恨歌》描写“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安史之乱,明皇入蜀,马嵬坡无奈处死杨玉环。玉环诀别:妾诚负国恩,死无恨矣。明皇途中,闻雨声铃声,作《雨霖铃》,哀思悲泣。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化用唐李商隐《马嵬》“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句意。明皇与贵妃浓情蜜意,你比得上唐明皇?他有过比翼鸟、连理枝誓愿,终不忘旧情。戛然而止,诗意绕梁缠绵。
纳兰性德这首拟作,标题“决绝”,借汉唐典故,抒“闺怨”之情。一个女子,被丈夫抛弃的幽怨,泪眼迷惘,哀伤凄婉。初见,感觉多么美好,令人无比向往。然而,人生叵测,遗憾和悲切,结局往往无法想象。
这首词,后人当作情爱篇,它却不仅仅讲爱情。《纳兰词》词牌下,还有个词题:“拟古决绝词,柬友”——是写给一位朋友的。以男女之情为喻,假托“闺怨”,立意主旨宽广:求学交友事业忠孝之道,也要悉心始终如一,生死不渝。
纳兰性德少小聪颖,词作现存349首,涉及爱情友谊、边塞江南、咏物咏史及杂感。性情中人,缘情旖旎。词风哀情顽艳,南唐后主遗风。悼亡词痛彻肺腑,令人不忍卒读。坊间盛传“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汉融合时期,贵族家庭,侍从帝王,他却向往平淡。“纳兰词”在清代乃至诗词界有很高声誉,中国文学史有光彩夺目一席。王国维评价:“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纳兰词》传至国外,朝鲜人谓“谁料晓风残月后,而今重见柳屯田”。
吟咏纳兰词,艺术风格灿然。“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似乎暗示风雨兼程人生路。《木兰花·拟古决绝词,柬友》当年五月,这位大才子去世。“柬友”成“诀别”,感慨聚散离合,不舍挚友情谊。
那年暮春,纳兰抱病,与好友一聚一醉一咏三叹,次日一病不起,7日后溘然而逝,年仅30岁。悲欢离合,阴晴圆缺。老天爷公平,给纳兰性德才华,却让他英年夭折。冥冥中的遗憾,家人和友人的痛惜。
纳兰性德的爱情“初见”?有说表妹,青梅竹马,但15岁选秀入了宫,有缘无分。有说妻子卢氏,18岁嫁娶,温婉贤淑,却难产而死,悲从中来。另有一说,红颜知己沈宛,有才气,很投缘。遗憾才认识一年,纳兰性德去世了。如此初见,不如不见?气数已定,此乃天意,呜呼!
着意初见,未必长相厮守;短暂一生,却留下著作丰盈,笔力惊人:《通志堂集》二十卷、《渌水亭杂识》四卷;辑《大易集义粹言》八十卷,《陈氏礼记说补正》三十八卷;编选《近词初集》、《名家绝句钞》、《全唐诗选》等典籍……
纳兰性德史迹陈列馆,在北京海淀区北端,风光秀丽的翠湖旅游度假区。清康熙朝大学士纳兰明珠,纳兰性德的父亲曾经的宅院。300年历史沧桑,规模依稀可辨。四眼井古戏台依然古朴。风雨剥蚀亭台楼阁诉说当年盛景。
陈列馆由主展厅、录像厅和画厅组成。大量历史文物,墓地出土墓志铭、朝珠、封诰、康熙铜钱等,也在此馆展出。逝世300周年时,承德纳兰性德研究会成立。嗣后,台湾历史文学学会和承德纳兰性德研究会共同举行“海峡两岸少数民族文学研讨会”。
纳兰作品,重见风范,英气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