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游报 数字报纸


00014版:舌尖之旅

文章导航

孔子故里的哲食之旅

  孔府,位于文化名城山东曲阜,是孔子后裔的府第。自1055年孔子后裔被封为“衍圣公”,开启了贯续近千年的“贵族”生活,加之孔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饮食理念,生发出制作最为考究、文化品位最高的官府菜——孔府菜。2011年,这种堪称“舌尖上的活化石”的美食入选国家级非遗,今年是孔府宴成为国家级非遗的第10个年头。

  孔子故里的哲食之旅

  ◎ 王 冰

  在曲阜的鼓楼北街上,坐落着一座坐北朝南、三启六扇的威严府邸,门额上高悬着蓝底金字——圣府。这里是孔子后裔的府第,也被称作“天下第一家”。自宋代1055年,孔子后裔便获得了衍圣公的爵位,可以世袭封宠,这份殊荣历经宋、金、元、明、清,直到民国,在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中,也仅此一家。正是这种贯续近千年的贵族生活,生发出了最悠久、最顶级的官府菜——孔府菜。

  圣人的思想“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不时不食”“失饪不食”……从选材、调味、时令、礼仪的各个方面影响着它。最初,这些菜肴正是为了奉献给祖先神灵而制,但影响更深的,仍是皇族对儒家思想地位的确认。明清时,衍圣公已官列“文臣之首”,连乾隆帝也八次驾临,这为孔府的饮食奠定了一种脱离普通生活的、华丽的底色。

  在孔府菜中,等级是最明显的标志。最高级莫过于为皇帝或高品官员服务的满汉席,足足196道莱里,“庖膳穷水陆之珍”:驼蹄、熊掌、鹿筋、燕窝……烹制成名馔佳肴,连银质的餐具也有404件,华贵奇巧;10个人要整整4天才能品尝完。往下,才是燕窝席、鱼翅席、海参席……菜的名字,用今天的话说也十分“凡尔赛”了:象征着官阶的一品锅、一品豆腐;流露出“父子同上朝”特权的带子上朝、玉带虾仁;高雅诗意的神仙鸭子、金钩挂银条……900多年前,在和百姓一院之隔的地方,人们已穷尽繁琐之能事,为一蔬一菜赋予着文化的意义。

  制作这些宴席的,是只为衍圣公家人和主宾服务的内三班,相较为随从服务的外厨,内厨的技艺最为精湛。孔府菜传承人彭文瑜先生的父亲,正是服务于孔府的最后一代内厨。说起打花刀的技法:“要依据原料的属性,决定下刀的深度、密度和角度。划得浅,不卷;角度掌握不了,不卷;刀距密,不显;宽了又变得粗陋。”透露了孔府菜不仅有一眼望去的排面,更是小到纤毫的精苛。

  每道席上,第一道主菜多是海参、鱼翅、燕窝……是台柱子,便以它命名席面。和民间不同,官府里的享乐也从未淡忘等级:上菜时,一道主菜会跟两道行件菜;比如主菜是海参,便跟着炒肉丝、炒鸡丁,第二道大菜是神仙鸭子,跟着炒玉兰片、烩口蘑;像一主二仆一样出行。喝酒时品吃主菜,尾声时又奉上四喜丸子、蟹黄烧白菜这样配饭的压桌菜,满满的仪式,俨然是古代贵族的宴席。这让孔府,貌似成了历史交汇出的最无可替代的环境:它兼具着贵族的权力和圣人后裔的风度,如果想生出最考究的、又被赋予文化的饮食,没有任何一个家族,比它更适合。

  曲阜香格里拉大酒店,是本地最早的五星级酒店,这里的中餐行政总厨刘海洋是孔府菜传承人彭文瑜先生的关门弟子。走进仿古式的建筑,大堂的天花和地面融入传统的洛书纹样,小狮子象征着24个节气,代表着孔子“礼、乐、射、御、书、数”的盘珠、竹简、宫灯,我们像溜回一个最适合遥想古代的空间。

  刘师傅介绍的菜式,既有八仙过海闹罗汉这样选料鲍鱼、海参、鱼翅的高端菜,也有乾隆帝赐名金钩银条的家常;这道实为海米炒豆芽的菜,让我们窥到“粗菜精做”的妙义。豆芽要饱满、色白,去头去尾,只用中间玉线般的精华。炒时,蛋要用3黄1清,才黄而弹嫩;配上高汤煨过的花胶、海米、断生的豆芽快炒。出锅后,撒上炸得酥脆的瑶柱丝,鲜、滑、脆、嫩,就此集齐。只道,在府里“家常”也并不寻常。

  最展示烹调技艺的,莫过于孔府特有的——三套汤。作为内厨最后一代的嫡亲传承人,彭老先生为了孔府菜的保护,开始传授外姓徒弟,汤的秘籍才为人所知。用料要选鸡、鸭和猪肘:鸡要是吃虫走地鸡,鸭是微山湖的麻鸭,猪是泗河畔的黑猪,要选3年以上的,才肉质紧、味道浓。经过了初选后,料分3份:第一份熬煮2~3小时后把肉捞㈩;就着汤底,再放入一波新料。三番下来,汤里集聚了精华,肉却不碎烂。冷却后,便是让人开眼界的“洗汤”:开小火,把猪脊和鸡胸切的肉茸放进锅里,吸净了飞沫和杂质。这样耗时10小时,出的鲜味浓又清澈晶莹的不过是——孔府菜的一勺高汤,用来制作高档的燕窝、鱼翅,这一勺汤像是武林的高手,决定着全菜的命运,而不露声色。

  由于深知是精华,刘师傅做了改进,将它熬成奶白的浓汤,单独成菜。上桌时盛入鼎形的小陶壶,重现王侯将相推崇的钟鸣鼎食,“鼎”上刻着古代的饕餮纹,配一小茶盅,自斟自饮。尽管孔府菜晚于孔子生活的年代,但他的哲思始终伴随其中,坛子肉便如此。这道菜,选肋下的上等五花,如孔子所言“割不正不食”,而刀工方方正正,不仅熟得均匀,也体现儒家文化的中规中矩、合乎礼节。炖时,加入孔府家酒、花雕酒、啤酒和冰糖,不放一滴水,小火慢煨。出锅后,融化的糖将肉上色得红而油亮,瘦而不柴,肥而不腻。

  这种古朴、诗意的做法延伸到甜品,便成就了“诗礼银杏”。在《论语》中,孔子曾提出“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也”;于是后人在古宅修建了诗礼堂,堂前的雌雄两株银杏树,历经千年仍枝繁叶茂。每到秋天,如圣人推崇的“不时不食”,内厨们便采摘白果,煮上一碗应景的糖水银杏。为了丰富口味,刘师傅的团队选择在雪梨上刻以“诗”字,蒸煮后,挑选饱满的银杏、软糯的湘莲和小枣,浇上糖汁,可以一面品味秋味,一面回思圣人的遗训。

  在孔府菜中,处处皆文化:烹调的寓意、席面的制式、盛器的属性,小到上菜时“鸡不献头、鸭不献掌、鱼不献脊”的规矩,“肉气不可胜食气”的节制。点点滴滴,都在诠释着行不逾礼的饮食生活。今天到曲阜,不仅能看到古老的开城礼、体会君子六艺的学习,也可以坐进餐厅,在一种最为悠久的食馔中遥想这座文化古城旧日的时光……


江南游报 舌尖之旅 00014 孔子故里的哲食之旅 2021-06-10 江南游报2021-06-1000007;江南游报2021-06-1000009;江南游报2021-06-1000010;江南游报2021-06-1000012;江南游报2021-06-1000006;江南游报2021-06-1000008;江南游报2021-06-1000011;江南游报2021-06-1000013;江南游报2021-06-1000014;江南游报2021-06-1000015;江南游报2021-06-1000016;江南游报2021-06-1000017 2 2021年06月10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