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游报 数字报纸


00010版:文旅温州

他们用“心”坚守和传承着瓯文化

  他们用“心”坚守和传承着瓯文化

  ◎ 记者  林献雄

  温州古称“东瓯”,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东亚文化之都,现今依然古风悠远,古韵悠长。历经时光洗礼和岁月沉淀,特色鲜明的瓯越文化在留存中弘扬,在演变中发展。日前,记者跟随浙江政协温州瓯文化政协委员会客厅牵头人、温州市瓯礼文化研究中心理事长徐亮走进瑞安、乐清、平阳三地,对话三位地方非遗传承人,看到了隐藏在温州民间的瓯文化正续力传承,发现这些特色非遗产品的市场价值。

  王钏巧(瑞安市东源木活字印刷技艺传承人)

  他用梨墨人生留住了一种“文化乡愁”

  ◆瓯文化产品:木活字印刷技艺。印刷术与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瑞安市平阳坑镇东源木活字印刷术,是我国已知唯一保留下来且仍在使用的木活字印刷技艺。

  6月14日,记者走进位于瑞安市平阳坑镇的东源中国木活字印刷展示馆。通过展馆陈列介绍了解到,瑞安木活字印制祖谱技术已经传承了800余年,是目前我国存留关于活字印刷术的唯一“活态”代表,该技术主要在东源村王氏家族中传承。2002年以后,木活字印刷术先后被认定为瑞安、温州及浙江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08年,又申报成为国家级非遗。2010年,瑞安木活字印刷术再被列入联合国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64岁的传承人王钏巧,是瑞安目前木活字印刷术3位省级传承人之一。同时,他也是瑞安另一项省级非遗“纸马雕版印刷术”技艺的唯一传人。离开木活字印刷展示馆,在平阳坑镇人大主任余锋付的陪同下,走进了王钏巧木活字编修家谱工作室“梨墨斋”,跨入一座三层小洋楼,一楼工作室前厅干净敞亮,精致的木活字印刷产品陈列柜,工作台上有序摆放的一排排木活字雕版,墙上书香气十足的书法作品,实木功夫茶桌上的果盘茶点,可见王钏巧老师的独具匠心和待客之道。参观之后,王老师好客地邀请我们到他的另一宝地“纸马雕版工作室”。在工作室后进的墨香古韵老式厢房里,满屋的雕版、谱书、纸画,同行的“东源木活字印刷术”的深度研究者和全程参与策划者吴小淮老师告诉我,墙上的这些纸马画是王老师几十年创作的“宝贝”,他们正商量怎么把这些纸马画作品补充完善、结集出版,让这一省级非遗和“木活字”一样发扬光大。现场,王老师为我们展示了木活字印刷技艺,选版、上墨、折纸、棕刷,揭纸……一道道工序下来,一张字体工整的《般若菠萝蜜多心经》木活字拓品亮相。沁人的墨香,挺秀的宋体,眼前已是一件赏心悦目的木活字瓯文化礼品。看到王老师动作麻利,前额微汗,我仿佛读懂了“谱师”的技艺和木活字“传承人”的功力。

  作为传承人,王钏巧老师对木活字的“宋体”情有独钟。对“木活字印刷术”未来期待,他说,木活字首先要把字一个个刻制出来,这是技术的核心和产品内容。未来要做的是把这些漂亮宋体,用文化的内容展示出来,让这种宋韵文化为更多的人接受和喜爱。这是一位以木活字为生的谱师,一位瓯文化的真正守护者。正是无数像王老师这样的传承人,用自己的梨墨人生,留住了一种“文化乡愁”。

  陈献武(乐清市蓝夹缬印染技艺传承人)

  为了父辈心中的那一抹“中国蓝”

  ◆瓯文化产品:蓝夹缬印染技艺。夹缬起于秦汉,盛于唐宋,唐明皇曾将其作为国礼馈赠给各国遣唐使。蓝夹缬为我国传统印染“四缬”技艺之一,是我国雕版印染、印刷的源头。2011年,蓝夹缬被公布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蓝夹缬虽然被称为雕版印染的活化石,但在温州乐清、苍南、瑞安等地,蓝夹缬印染技艺得到较好地保护和传承。乐清市白石街道,曾经的蓝夹缬印染,让这里成为全国客商的采购热门地。中雁村因蓝夹缬而繁荣,主要是中雁荡山一带因为坡高、水好、气候及土壤适宜等优势,蓝靛的种植方面尤为出名。

  夏至将至,记者来到乐清市中雁荡山所在的白石街道,拜访了乐清市蓝夹缬印染技艺第四代和第五代传承人陈松尧陈献武父子。陈献武,乐清市中雁村人,其祖祖辈辈承袭这门手艺,已传承了150多年。如今,陈献武从父亲陈松尧手中接过了蓝夹缬印染的技艺,还大胆启用丝绸、羊绒等高档面料来印染,为这门传统手艺的发展打开新市场路子。

  中雁村是一个有文化内涵的3A级景区村,整洁的村道中间依稀可见那两颗260年树龄的参天樟树,它们似在述说着这个村庄不凡历史和因蓝夹缬而兴的过往。乐清市中雁荡山蓝夹缬工坊就是一个隐藏在山水间的瓯文化传承地。抬头可仰望中雁荡山玉甑峰,对面极目一片湖光山色的钟前湖。走进两层工坊的第一层,乐清蓝夹缬第五代传承人陈献武向我们介绍乐清蓝夹缬的发展历史。蓝夹缬从制靛到制作雕版到印染,程序繁琐,工艺精湛,六百年的手工艺传承,是雕版印染的活化石。

  蓝夹缬的制作流程工艺复杂,包括花版雕刻、靛青(染料)打制以及夹缬印染工艺等。在一楼作坊,记者看到染缸、刻板、染布、靛青等一应俱全,这些传统的器物、工具、材料和工艺,就这样被一代代传袭下去,传承人还要考虑创新产品让其走向市场,更显难能可贵。“染缸的配料,都是我们家祖传的秘方,经过口口相传。一年四季,气温不同,对靛青色度的影响也不同。稍有不慎,就会影响布料的染色。”陈献武也道出他们的产品为什么比其他地方蓝夹缬要蓝的秘诀。对陈献武来说,如果信念有一种颜色,那一定是他追求的“中国蓝”。

  在二楼的蓝夹缬产品展厅,我们看到,这里提供给市场除长幅蓝夹缬手工被布料外,还有蓝夹缬靠枕、蓝夹缬双肩包、蓝夹缬围巾、蓝夹缬杯套。据说,这些中国蓝元素丰富的蓝夹缬产品在市场颇受欢迎。对于蓝夹缬这个非遗产品怎么活化和更好传承,陈献武认为,现在民宿发展和文创兴起也给他们带来新机遇。确实,不管是婚礼用品,还是民宿茶楼;不管是文创用品,或是旅游纪念品,人们对非遗文化产品的喜爱和同类文化衍生品的广泛运用,都使得蓝夹缬又进入了人们的视线,这让陈献武和他父亲一起看到了商机,而对蓝夹缬的未来则是多一份信心。

  蔡万奖、周荣(平阳九蒸九晒姜茶粉制作工艺传承人)

  让“一片姜”这古老味道喝出健康

  ◆瓯文化产品:九蒸九晒姜茶粉制作工艺。“一杯茶,一片姜,驱寒健胃是良方。”在平阳,有一碗传承百年的姜茶,采用“九蒸九晒”姜粉调制,其性温和,从温而补,可驱寒除湿,深受当地人喜爱。作为温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老字号品牌,它遵循古法工艺,匠心研制,“活”在民间。

  早就听说有个“平阳九蒸九晒姜粉”非遗产品,因温州有孕妇产后吃姜粉养胃的传统,这个产品一直有不错的市场。6月18日上午,记者一行走进平阳县昆阳镇水亭村的浙江天草中药材专业合作社,“深一度”了解了非遗产品“平阳九蒸九晒姜粉”的历史传承和生产工艺。记者与该制作工艺传承人蔡万奖曾在某次文旅推介会上有过一面之缘,这次实地看到他园区里面有这么多“宝贝”,深刻感受到他对传统工艺的用心传承和对瓯文化的真心喜爱。

  据蔡万奖介绍,平阳九蒸九晒姜粉制作技艺,始于民国期间。史料记载,民国初期名医黄定武,在平阳县宜山街(现苍南县宜山镇)德寿药店行医时,自制九蒸九晒姜粉,用于治疗产后伤食症甚佳。“平阳九蒸九晒姜粉制作技艺”传承人蔡万奖和妻子周荣(黄定武的外孙女)潜心十年,以匠人匠心令百年姜茶“传新香”。

  2009年,周荣和蔡万奖创办浙江天草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建设集生姜种植、姜粉及中药材加工为一体的九蒸九晒姜粉生产基地。在传承人周荣和蔡万奖的努力和创新下,“平阳九蒸九晒姜粉制作技艺”产品已经从简单的姜粉,发展成类别多样的品种,除姜粉外,已有红糖姜茶、老姜汗、姜酒、老姜糖等十来个系列产品。

  在企业荣誉墙上,挂满了中华老字号精品博览会金奖、浙江农博会新产品金奖等系列荣誉,这些得缘于蔡万奖和周荣夫妇遵循匠心工艺,坚持品质选材。为做好产品资源挖掘和开发,他们和温州医科大学相关中心建立合作共同研发新品,并在磐安建立无公害生姜生产基地,让姜粉制作技不仅传承发展,还要创新提质。他们更大的目的是挖掘“平阳九蒸九晒姜粉制作技艺”的文化内涵,讲好这碗姜茶故事,做好这碗百年姜茶。

  对于非遗产品如何与时代接轨,和市场对接,蔡万奖也有自己的思考。他说:“因为我们传承的是老工艺,现在年轻人不好接受,于是我们从口感上改良,争取做到大众喜欢,接近消费者需求。现在他们也正与各大电商平台合作,进行直播带货,希望这款非遗产品能够走出温州,走向全国。”


江南游报 文旅温州 00010 他们用“心”坚守和传承着瓯文化 2022-06-30 江南游报2022-06-3000006;江南游报2022-06-3000007;江南游报2022-06-3000008;江南游报2022-06-3000011;江南游报2022-06-3000012;江南游报2022-06-3000015;江南游报2022-06-3000018;江南游报2022-06-3000009;江南游报2022-06-3000013;江南游报2022-06-3000016;江南游报2022-06-3000019;江南游报2022-06-3000010;江南游报2022-06-3000014;江南游报2022-06-3000017;江南游报2022-06-3000020 2 2022年06月30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