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茶=“非遗茶空间”
到2027年,浙江将建成省级“非遗茶空间100处
非遗+茶=“非遗茶空间”
到2027年,浙江将建成省级“非遗茶空间100处
◎ 记者 葛家藤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叶一开始并不是饮用的,而是当作药物。最早记载饮茶的是本草一类的“药书”,例如《神农本草》《食论》《本草拾遗》《本草纲目》等书中均有关于“茶”之条目。
近日,首批25家浙江省级“非遗茶空间”,从194家申报项目中脱颖而出,正式发布。
“非遗茶空间”,顾名思义,就是“非遗传习所+茶空间”。今年3月,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启动首批省级非遗茶空间组织申报工作。 空间内联动至少2项非遗项目,将非遗项目的展示、传播、体验与茶事经营活动深度整合,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非遗茶生活”形态。
省级“非遗茶空间”,立足“茶非遗”(指传统制茶、茶习俗、茶器、茶礼等与茶生活相关的非遗项目)的传承弘扬,依托茶事活动空间及茶园、茶场、景区、街区等周边环境,通过展示、体验和交流服务,打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文旅消费场景。
首批省级“非遗茶空间”整体氛围营造凸显非遗项目,集生活风貌、审美意趣和人文精神于一体,形成“非遗茶生活”的应用场景和美学空间。
建设“非遗茶空间”,是浙江省推进“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系统性保护的重要举措,也是文旅深度融合的空间产品,实现“茶非遗”与旅游、科技、教育等行业的深度融合,以业态叠加的方式,探索多元融合的市场运营机制,促进“茶非遗”系统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解锁文旅消费新场景新业态。
根据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关于扎实推进“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系统性保护的意见》,到2027年,浙江将建成省级“非遗茶空间”100处。
例如,上城区作为杭州市的核心区域,不仅拥有丰富的非遗和茶文化资源,而且游客流量庞大,为非遗茶空间的建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该区在规划设计和建设管理方面下足功夫,旨在提升非遗茶空间的传承、展示、体验和消费功能,同时充分满足现代消费者对个性化、差异化文化体验的需求。
在市场运作方面,上城区积极推动非遗与茶文化与其他领域如旅游、科技、教育的深度融合,以此延伸产业链,提升非遗产业的整体价值。
在茶空间里,可以体验盖碗泡茶、径山点茶、精致茶点以及鲜粹果茶、中药奶茶、气泡茶等创新茶饮,还有浙派古琴、龙泉青瓷、余杭纸伞、王星记扇、中药炮制等现场展示、体验。“浙派八气”省级非遗茶空间,既有传统又有创新,既有静气又有活力,立体展示“诗画江南 活力浙江”的精神气质和生活场景,沉浸式体验“浙江气派的非遗茶生活”。
何谓“浙江气派”?浙江省级“非遗茶空间”展给出满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