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潮起钱塘”,捕捉浙江制造的精彩瞬间
“大潮起钱塘”,捕捉浙江制造的精彩瞬间
◎ 记者 刘青 通讯员 臧田文 供图 浙江省摄影家协会
12月20日,备受期待的“大潮起钱塘”浙江制造摄影大展在浙江展览馆正式拉开帷幕,展期至2025年1月3日止,横跨元旦小长假,免费向公众开放。此次展览分为“大观”“初相”“无极”三个单元,内容涵盖了从传统制造业到高新技术产业的广泛领域,通过镜头语言,生动诠释了浙江制造从“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迈进的历史进程。
开幕式现场,主办方为展览获奖作品颁发了荣誉证书,参展摄影家代表向浙商博物馆捐赠了作品,浙江省摄影家协会与企业进行了合作签约。
浙江省摄影家协会主席王小川强调了摄影艺术在记录历史、展现时代风貌方面的重要作用,对浙江企业工人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创造精神表示了由衷的敬意。同时,他也对此次展览的策划和组织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期待通过展览的举办,推动浙江摄影艺术繁荣发展。
当天,浙江省摄影家协会还与vivo浙江举办了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希望推动移动影像技术与专业摄影实践的深度合作,共同探索移动影像新未来。
4000余件作品优中选优,诉说浙江制造有多“牛”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工业摄影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也在不断变化和创新。从传统的纪实摄影到现代的创意摄影,工业摄影在记录工业制造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挖掘和呈现工业文化的内涵和魅力。
走进浙江展览馆,一幅幅精彩纷呈的摄影作品映入眼帘。据策展人韩丹介绍,自5月启动征稿以来,展览得到全省乃至全国摄影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响应,共收到来自全国1038位投稿者的4350幅/组作品。经过多轮评选,优中选优,最终呈现近200件作品。
其中,“大观”反映浙江制造业的发展成就,在这一单元,观众可以了解到浙江制造业在全国乃至全球的地位和影响力;“初相”,更加侧重浙江制造业付出聪明才智、辛苦劳作的人,这一单元中,观众可以了解到人们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创新,推动浙江制造业的发展和进步;“无极”则采用了更为抽象的艺术表达,让制造的过程和物品成为艺术媒介,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发人们对生活、文化和情感的深入思考。
记者了解到,展览期间还将举办一场以“制造、文化与视觉生产”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企业家及行业精英齐聚一堂,借助浙江摄影制造大展的契机,深入探讨工业制造的摄影实践、工业制造的视觉创造与文化变迁以及当代摄影创作中的工业制造符号等议题,共同探寻中国乃至世界工业摄影的发展脉络与未来趋势。
为了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展览作品,12月22日,策展人韩丹在现场为大家进行导览,讲述每幅作品的创作背景、拍摄技巧以及背后的故事。导览过程中,韩丹还将与观众进行互动交流,解答观众们的疑问,让大家加深对浙江制造的理解,感受摄影艺术的魅力。
国内外摄影家、艺术家同赴,带来多元化作品呈现
此次展览由浙江文化艺术发展基金资助,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浙江省总工会、中共杭州市钱塘区委员会、杭州市钱塘区人民政府主办,浙江省摄影家协会、中共杭州市钱塘区委宣传部、浙商博物馆、浙江省企业家摄影协会承办。展览从策划到落地,花了整整三年时间,体现了一系列对“影像”“视觉”和“制造”的探索。
综合艺术作品《丝语》,由浙江摄影家屈凤琪和保加利亚纤维艺术家阿萨杜尔·马克洛夫共同创作完成,通过艺术合作拓展影像创作边界,为观众带来多元视觉体验;作品《56DAYS》则是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家于瑜以浙江企业最新的分子修复技术发明为线索,讲述了蚕在几千年来终于有了咬破亘古长夜的一瞬,完整度过了属于她的56天……
同时,展览还精选了《浙商》杂志封面和《都市快报》新质生产力报道,让老一辈创业者和新一代青年对话,展示企业家前辈们开疆破土的风采;跟着90后00后,看世界探未来,感受他们在新时代新质生产力方面的新作为。
在为期四个月的展览配套子活动“2024浙江制造主题摄影工作坊”中,12位正式学员、14位旁听学员与导师共同走进钱塘区企业,用镜头记录了生产流程、技术创新等场景,为后续探讨工业制造影像的多维表达积累了丰富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