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龙洞藏着怎样的地质玄机
◎陈 丹
在浙江金华山腹地,隐藏着一座神奇的“地下宫殿”——双龙洞。400多年前,“游圣”徐霞客就曾乘着小船,仰面紧贴岩壁,穿过狭窄的水道进入洞中,并在《徐霞客游记》中感叹它的“轩爽宏丽”。这座让古人惊奇不已的洞穴,其形成的关键,就在于一种特殊的地质力量:喀斯特作用。
双龙洞的本质,是一个巨大的石灰岩溶洞。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 )。这种岩石看似坚硬,却有一个“天敌”:含有二氧化碳(CO )的水。雨水在降落过程中,会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形成弱酸性的碳酸(H CO )。当这种微酸性的水流经石灰岩的裂缝或层面时,会发生神奇的化学反应: CaCO + H CO → Ca(HCO ) 。
坚硬的碳酸钙被转化成了可溶于水的碳酸氢钙(Ca(HCO ) ),水带着溶解的物质流走。这个过程极其缓慢,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甚至百万年,微小的裂缝被一点点溶解、扩大,最终形成了巨大的地下空洞、通道、厅堂——这就是双龙洞的主体结构。
水流不仅带走了岩石,还在洞内“创作”了令人惊叹的雕塑。富含矿物质的水从洞顶滴落时,水分蒸发或二氧化碳逸出,溶解的碳酸钙重新沉淀、结晶,悬挂在洞顶,如同倒悬的冰锥,这便是钟乳石。当从洞顶滴落的水珠溅落在洞底,沉淀物逐渐向上堆积生长,形成雨后春笋般模样,这就是石笋。当石钟乳和石笋不断生长,最终连接在一起,就形成了顶天立地的石柱。双龙洞内就有许多气势恢宏的石柱。当水沿着洞壁流淌而下,沉淀物形成如帘幕、瀑布般的景观,这就是石幔,也叫做石瀑。
徐霞客当年进入双龙洞时,虽然无法像现代科学家一样精确解释其形成原理,但他敏锐地观察并记录了洞内“垂柱纷错”“乳柱并悬”的奇特景象,以及洞口“双龙”状的钟乳石,这也是洞名的由来,这些都生动地描绘了喀斯特溶洞的典型特征。喀斯特溶洞系统非常脆弱,洞内的钟乳石生长极其缓慢,通常每百年仅增长几厘米到十几厘米,一旦被破坏,几乎无法恢复。同时,溶洞与地表水系、地下水联系紧密,污染容易渗透。所以大家在享受大自然给予的“饕餮盛宴”时,也要记得保护环境。
2
2
2
2
2
3
3
3
3
3
3